个人股票池2025年中报总结(下)

用户头像
德哥
 · 广东  

$中芯国际(00981)$ $天齐锂业(SZ002466)$ $中国建材(03323)$

今天10月3日,国庆节假期8天,大A不开市,而港股10月2、3、7、8日4天都开市。

昨天是假期港股开市的第一天,股票池里的中芯国际天齐锂业港股双双大涨近13%,紫金矿业中国宏桥药明生物都上涨3个点左右,恒生科技指数也上涨3个多点,让大家对节后开盘的A股非常期待。

2025年3季度已经收官,我看了下我的股票池2025年前三季度的涨幅情况,21只股票中,涨幅超过100%的有9支,涨幅50-100%的4支,涨幅0-50%的有6支,下跌的有两支,算术加权涨幅大约80%,优于大盘。

个人股票池2025年中报总结(上)

个人股票池2025年中报总结(中)

下面接着把股票池剩下的股票总结一下:

(12)中芯国际

2025H1营业收入3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4%,归母净利润23.01亿元,同比增长39.76%。市值5827亿元,动态PE115.8倍,PB3.55倍,ROE2.42%。

主营业务:中芯国际的主营业务是晶圆代工,是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的领头羊。

投资逻辑: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而且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虽然是台湾企业,但是跟西方一起卡中国脖子。

如果用终局思维,如果中国的芯片产业突破、光刻机突破,谁会是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我先从目前的情况看,中芯国际是最有可能的。台积电市值1.5万亿美元,而中芯国际港股市值800亿美元,接近20倍的市值差距就是中芯国际的发展空间。

从2020-2025年,中芯国际营收持续增长,复合增长率约20%,2025年9月中国商务部模拟芯片反倾销调查,代表着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进入新的时期,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更是大的发展机遇。券商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3.7%、18.1%和42.8%,持续大幅增长。

我最看重的中芯国际的投资逻辑立足于其不可替代的龙头地位和明确的国产替代趋势,并通过积极的产能扩张来兑现这一价值。

(13)京东方

2025H1营业收入1012.8亿元,同比增长8.45%,归母净利润32.47亿元,同比增长42.15%。市值1534亿元,动态PE23.6倍,PB1.15倍,ROE4.05%。

主营业务:京东方的主营业务为显示器件业务和物联网创新业务,核心是半导体显示技术,包括LCD和柔性AMOLED等,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投资逻辑:

(1)稳固的行业龙头地位

京东方投资价值的基石,在于其难以撼动的行业地位和持续优化的行业格局。公司是LCD 全球龙头(出货量连续16年第一),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弱周期、高盈利"发展。

(2)清晰的三级增长引擎

京东方构建了清晰且富有层次的增长路径,确保短期有支撑,长期有空间。LCD基本盘稳固,受益于电视大尺寸化趋势;OLED第二曲线强劲,目标2025年出货1.7亿片(其中折叠屏超30%),并切入IT、车载市场。

(3)确定的财务拐点与股东回报

2025年是公司折旧与资本开支"双高峰",之后压力将缓解,这意味着从2026年开始,折旧成本对利润的侵蚀将显著减轻;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2.15%,预计未来利润将持续释放;

公司已发布三年股东回报规划(每年现金分红≥净利润35%+回购注销≥15亿元)。

京东方作为一家步入成熟期的全球龙头,在行业格局优化和自身财务拐点来临之际,正通过清晰的业务梯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并开始重视股东回报。

基于此,它可以作为:

一个行业周期改善的配置选择。

一个分享中国高端制造崛起OLED产业成长红利的标的。

一个在估值低位布局,期待业绩与估值双击的机会。

(14)康方生物

2025H1营业收入14.12亿元,同比增长37.75%,归母净利润-5.7亿元,同比下降138.94%。市值1222亿元,PB11.5倍。

主营业务:康方生物是一家全球性的生物制药公司,主要做创新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他们重点研究肿瘤、自身免疫和炎症等疾病,已经上市了7款药物,包括全球首个肿瘤免疫双抗开坦尼®和PD-1/VEGF双抗依达方®。

投资逻辑:

全球领先的双抗平台:公司独有的Tetrabody双特异性抗体开发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基于该平台,康方生物已成为全球迄今唯一拥有2个肿瘤免疫双抗新药(开坦尼®和依达方®)的制药公司

加速推进IO 2.0+ADC 2.0战略,构建“跨代”式竞争优势:康方生物在IO2.0时代取得领先后,迅速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IO+ADC2.0”战略,旨在再次引领肿瘤治疗的范式革命。这一战略的精髓在于”双重升级”:即利用升级的免疫疗法(IO2.0) 与升级的ADC (ADC 2.0)进行协同。。

康方生物的”IO+ADC2.0”战略,本质上是利用其在”IO 2.0”领域已验证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平台,去赋能和加速”ADC2.0”的开发。这种内部技术协同形成的飞轮效应,是其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使其有望在未来的肿瘤治疗市场中持续定义新的治疗标准。

高盛在2025年3月的报告中,提出AK112在2041年预期销售额是530亿美元。该目标如果实现,康方生物至少是5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我暂时还看不到这么远,随着公司的两大核心产品开坦尼®和依达方®的商业化加速,我觉得康方生物短期内(2-3年内)市值有望实现5000亿市值,中期(3-5年)有望实现万亿市值。

(15)亚盛医药

2025H1营业收入2.34亿元,同比下降71.63%,归母净利润-5.9亿元,同比下降464.43%。市值271亿元,PB12.1倍。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是24年有BD收入。

主营业务:亚盛医药的主营业务为肿瘤、乙肝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核心产品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药物耐立克®(奥雷巴替尼片)等。 聚焦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乙肝病毒感染及相关衰老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涵盖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症。

投资逻辑

从"研发突破"转向"商业兑现":核心产品耐立克® 已上市并纳入医保,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3%;新产品利生妥® 快速获批上市,15天内开出首批处方。

深厚且具备全球视野的研发管线:拥有9项III期临床研究推进中;利生妥®是全球唯一推进中高危MDS注册III期临床的Bcl-2抑制剂。与武田等大药企有合作,核心产品具备海外上市潜力。

随着年初亚盛美国上市成功,短期内资金充裕,将加速已上市产品的商业化和加快推进已进入III期临床的产品和适应症上市。随着这些逻辑的兑现,我认为亚盛医药至少是千亿市值的公司。

(16)药明生物

2025H1营业收入99.5亿元,同比增长16.08%,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56.05%。市值1596亿元,动态PE 31.1倍,PB3.2倍,ROE8.17%。

主营业务:药明生物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公司,专注于为生物药领域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服务。是全球领先、中国第一的创新药领域CXO龙头。

投资逻辑:

CRDMO+战略:药明生物在2025年正式提出CRDMO+战略,以CRDMO商业模式的全链条能力为核心,通过深度洞察客户需求、全球化资源整合、技术持续突破创新、焕发组织敏捷效能四大维度,用“黄金漏斗”重新定义生物药研发与生产的行业标准。

财务增长与核心驱动力随着III期临床项目逐步落地成商业化项目,M(生产)的收入将成倍增长。创新的服务模式,不仅让药明生物挣到CXO项目服务的钱,还能获得客户项目的BD分成和销售分成。

CXO行业是最具确定性的受益者之一:创新药BD的火爆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充沛的资金,这些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将重新投入研发,从而转化为对CXO服务的需求,BD收入→研发投入↑→CXO订单↑→CXO业绩↑。只要创新药企业将BD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事实证明它们也确实在这么做),CXO行业就必然从中受益。

在这一趋势的驱动下,CXO龙头企业(如药明生物)有望迎来业绩与价值的持续提升,成为医药领域当之无愧的“卖铲人”和长期赢家。

(17)微创医疗

2025H1营业收入39.5亿元,同比下降2%,归母净利润-3.35亿元,同比增长51.87%。市值233亿元,PB4.76倍。

主营业务:微创医疗是中国领先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其主营业务包括心血管介入业务、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业务、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神经介入业务、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手术机器人等。

投资逻辑:

微创医疗的核心逻辑正从 “业务广铺摊子”的多元化集团 ,转向一个 “财务更健康、盈利路径清晰” 的发展新阶段。

财务改善与盈利拐点:流动性压力缓解;亏损持续收窄,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减亏52%;预计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盈利。

战略重组与成本控制:推动心律管理(CRM)业务重组,移除重大财务不确定性;引入上海实业等战略股东;通过处置非核心资产和严控费用来优化财务状况。

海外扩张与增长能见度:海外业务成为强劲引擎,2025年上半年出海收入同比大增57.3%;产品已进入全球逾5,000家医院,覆盖亚太、欧洲和美洲等主要市场。

微创医疗当前已经可以明确的看到一条从财务改善到盈利兑现的路径。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在平台型医疗器械公司,捕捉业绩和估值双重修复机会的标的。

我个人预期未来5年内,净利润达到30亿,估值有望超过千亿市值。

(18)中国海洋石油

2025H1营业收入2028亿元,同比下降8.54%,归母净利润695.3亿元,同比下降12.8%。市值9088亿元,动态PE6倍,PB1.05倍,ROE19.51%。

主营业务:中国海洋石油主营业务为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原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及生产集团之一。

投资逻辑:

清晰的产量增长路径:2025年上半年油气净产量同比增长6.1%;2025-2027年产量目标明确,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4.9%。多个新项目(如圭亚那、巴西)提供持续增量。

突出的成本竞争优势:2025年上半年桶油主要成本降至26.94美元/桶,同比下降2.9%,成本竞争力全球领先。

诱人的股东回报承诺:2025-2027年股息支付率承诺不低于45%;2025年中期股息0.73港元/股,支付率45.5%。按此派息,2025年H股股息率可达7.7%

稳健的财务状况:资本负债率仅8.4%,财务结构非常稳健;2025年资本开支预算1250-1350亿元,支持未来产量增长。

中国海洋石油是一个增长路径清晰、成本护城河深厚、股东回报丰厚的优秀投资标的。它非常适合那些追求稳健现金流,并希望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中配置优质油气核心资产的投资者。

(19)中煤能源

2025H1营业收入744.4亿元,同比下降19.95%,归母净利润73.25亿元,同比下降31.51%。市值1522亿元,动态PE7.8倍,PB0.73倍,ROE12.28%。

主营业务:中煤能源的主营业务是煤炭生产和销售,其对外销售的煤炭约一半是自产煤炭,另外一半是母公司生产的煤炭。除了煤炭业务,中煤能源还有少部分发电和煤化工业务、以及煤炭生产设备。
投资逻辑:

资源禀赋与行业地位:煤炭可采储量138亿吨,居上市煤企第二;资源集中在晋陕蒙核心产区,产能1.65亿吨,高热值煤质提升竞争力。

成本控制与经营韧性:2025年上半年吨煤成本263元/吨,同比下降10.2%;75%长协煤销售模式,在煤价下行周期中业绩稳定性显著优于行业。

内生成长与未来潜力:里必煤矿(400万吨/年)苇子沟煤矿(240万吨/年)预计2026年底试生产;煤化工产能持续扩张,榆林二期90万吨聚烯烃等项目稳步推进。

中煤能源具有稳固的行业地位、卓越的成本控制、清晰的内生增长、不断提升的分红潜力以及多元化的产业链布局,是未来值得持有的稳健收息资产。

(20)龙源电力

2025H1营业收入156.6亿元,同比增长3.1%,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14.4%。市值658亿元,动态PE8.5倍,PB0.81倍,ROE8.8%。

主营业务:龙源电力已成为一家以开发运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发电集团,主要业务为风电。

投资逻辑:

行业地位与背景:全球风电装机第一的龙头企业;背靠国家能源集团,拥有持续的资产注入预期。

成长路径与潜力:明确的装机增长目标(2025年计划投产5GW);优质资源储备丰厚(海上风电储备超5GW,布局多个大基地项目);"以大代小"技术改造提升存量资产效率,利用小时数有望提升20%以上,并能大幅降低运维成本,直接增厚公司利润。

低估值的吸引力:经过前几年的深度调整,公司的估值已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龙源电力以全球龙头地位和稀缺资源优势为护城河,通过清晰的装机增长和资产注入兑现潜力,并伴随财务改善与稳定分红,逐步推动估值修复的投资逻辑,将推动公司股价稳步上涨。

(21)中国建材

2025H1营业收入833亿元,同比微降0.23%,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190.2%。市值400亿元,动态PE13.4倍,PB0.31倍,ROE1.97%。

主营业务:公司是中国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主要经营水泥、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服务四大主营业务。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业绩大幅下滑,2024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了中国建材的主业调整,即转向“非金属材料制造及相关资本投资”,并计划培育以材料产业及相关数字化服务为主的新业务。

新的主业定位,对中国建材而言,标志着其转型进程迈入了一个更迅速、更优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投资逻辑:

财务改善与业绩拐点:2025年上半年业绩强势反弹,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提升190%,实现扭亏为盈,业绩超预期主要受益于水泥及玻璃纤维产品平均售价上升及成本下降。

基础建材业务复苏:水泥业务盈利改善,2025年第二季度每吨毛利约48元,高于预期。行业通过错峰生产优化供给,公司内部则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同时,公司以轻资产模式加速出海,2024年海外水泥销量同比增长15%。

新材料业务成长与引领:新材料板块已成为公司的首要利润贡献与核心增长极。其中,玻纤业务呈现量价齐升,其中特种纤维布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石膏板业务通过并购嘉宝莉和加速海外布局(如泰国生产线投产)来夯实长期成长动能。公司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等,投资重心向新材料倾斜,战新产业投资占比至2024年已达61.9%。

清晰的战略规划与股东回报:公司战略定位已调整为 “非金属材料制造及相关资本投资” ,明确转型方向。集团提出 “国际化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目标是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建材。公司维持高分红政策,2024年现金分红率保持在50% 以上,对应的股息率颇具吸引力。

中国建材所处的行业回暖,对公司来说算是困境反转,过去的悲观预期导致公司极低的估值,公司业务方面迎来 “传统业务复苏”“新材料转型” 双轮驱动,存在业务好转估值提升的双重逻辑,有望持续推动公司股价上涨。

到此,股票池的21家公司全部总结完毕,欢迎点赞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