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A股自从1998年上市以来股价的历史最高价出现在2021年8月中,复权后最高价为1124.82,截止昨天收盘为397,也就是过去四年从最高点跌下来了64%,那么同时对比21年半年报和25半年报就应该是很有趣的了,我们可以来看看这四年公司基本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先从业绩说起,2021半年报实现收入169.52亿,同比增20.85%,扣非净利润为15.70亿,同比增20.38%,研发投入共计19.54亿,同比增15.69%,其中研发费用15.62亿,同比增29.73%。25年实现营收195.14亿,同比稍有下降,但创新药收入超43亿,同比增14.26%,扣非净利润9.61亿,二季度扣非净利5.5亿,环比增长34.15%,研发投入共计25.84亿,其中研发费用17.17亿。总的感觉就是这四年来,公司保持了主营收入不错的增长,在行业巨变的四年里(比如这四年进行了五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价大幅下降,目前公司共计有42个产品在前十批集采中中标)公司也不断在调整,净利虽然下滑,但环比恢复增速亮眼,且在如此背景下,公司的研发投入丝毫没有放松,依然在增长。
再来看管理层讨论里有关主要业绩驱动因素的表述里,25年和21年比较起来,有两个方面的不同,其中之一就是25年里关于深化国际合作,加速产品出海的内容在21年里是没有提的。这毫不奇怪,21年时公司自研的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作为第一个国产生物类似药刚刚上市,公司自研的国内首个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也刚刚上市,21年6月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奕凯达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 CAR-T 细胞治疗产品也刚获批上市,也就是说21年的时候复星手里还没有太多可以值得去开拓国际化的产品。21年也没有对外授权和BD交易,而25年则这方面成绩很显著了。
之所以25年里有国际化扩展的内容,最大的原因就是研发和创新上的巨大进步了。25年里中报里明确提出要通过“自研+BD”双轮驱动,积极打造 BIC(Best-in-class,即同类最佳)与 FIC(First-in-class,即同类首创)为主的产品管线。这部分内容在21年中报完全没有,21年中报倒是有一部分内容是列出了集团有多少个产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而25年中报里已经完全不提仿制药了,在25年中报中我最大感受就是复星集团在全力All in创新和研发,管理层讨论里列出长长的创新药管线名单让人眼前一亮,要知道医药企业的价值就是管线,就是知识产权,不是土地和大楼,复星现在的路子非常正确,就是要这样坚定走下去,并以现有的管线和潜在在研管线全力走向国际化。一个国际化Pharma的雏形已经具备,未来可期,且现在的基本面比21年好了很多,但股价却比21年中打了六折多,是不是很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