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两个帖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来聊聊脑机接口了,目前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里正在竞争,脑机接口就是除了AI和人形机器人之外最新的一个竞争热点,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启动了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由上海华山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联合牵头开展,目前华山医院已经完成了将近20例的脑机接口手术。中国现在有大约400万脊髓损伤的瘫痪或高位截瘫病人,因为脊髓一旦损伤不可再生,所以大脑的运动指令无法传递给身体,为了绕开这个受损的脊髓,只有通过脑机接口的方式恢复患者部分的运动能力,目前的脑机接口分别有非侵入式(即不开颅,仅通过贴在头皮的传感器感受信号)、半侵入式和侵入式,我认为当前技术条件下的非侵入式能力有限,因为这就好比想在万人体育场外听到场上教练和队员的对话,难度非常大,比较有希望的还是侵入式,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就是侵入式的技术,根据其公布的数据,Neuralink的每个植入电极包含1024个电极通道,分布在64根线束上,这些线束的直径大约是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其目标就是通过其先进的电极和解码算法,实现极高的信息带宽。换句话说,就是让用户每分钟能执行更多、更复杂的操作(如打字速度更快、控制机械臂更灵活)。Neuralink 的终极带宽目标是达到足以实现与电脑“无缝共生”的水平,例如实时传输高清视觉信息或处理复杂运动指令,不过目前这还是个规划,距离最终的实现可能还要很多年。原因还是之前讲的,人类的大脑实在太复杂。从宏观解剖的角度上,我们这1400克左右的大脑,可以划分为六个最基本的脑叶,分别是额叶,其位于大脑前部。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推理、计划、解决问题、决策(执行功能)、自主运动、语言表达(布洛卡区)和个性情感。顶叶,位于头顶部。主要负责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温度、压力)、空间感知、导航和身体意象。颞叶,位于太阳穴附近。主要负责听觉处理、语言理解(韦尼克区)、记忆形成(与海马体紧密相连)和情感。枕叶:位于大脑后部。几乎是完全负责视觉处理的中枢,处理我们看到的形状、颜色、运动等信息。边缘叶,不是一个独立的“叶”,而是一个位于大脑皮层内侧边缘的功能环圈,包括海马体、杏仁核等结构。它主要负责情绪、记忆(尤其是长期记忆的形成)和本能行为(如战斗或逃跑反应),常被称为“情感大脑”。岛叶,藏在外侧裂深处,被额叶、顶叶和颞叶所覆盖。主要负责处理内脏感觉、味觉、情绪体验。由大约90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这六个脑叶就像交响乐团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彼此协同,形成我们每个人独特的意识,目前仅仅靠1000多个电极通道想捕捉如此宏大的大脑信号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Neuralink的规划是未来可能需要上万个电极,但这毫无疑问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从进化的角度上说,大脑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并没有为如此多的金属探针留下空间,外来物插入大脑始终会是一个问题,除此以外目前的电极探针只能检测电信号,但是大脑神经元的信号传递除了电信号以外还有上百种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同样有极其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现有的电极探针还不能检测这么多的化学递质,也许未来会有更好的传感器能够同时检测电信号和化学递质,那么碳基生命向着硅基生命的演化就可以前进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