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超级火爆的电子/半导体行业,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虽然我对这个行业研究不深,不过也好歹看了几百份年报季报和卖方研报,还是有些心得。
首先,半导体不是纯粹的瞎炒,和其他一些瞎炒的A股还是不太一样(比如某些神药靠八字还没一撇或成功概率极低的新药、一些莫名其妙的题材股、垃圾股被坐庄等),不少半导体、AI产业链的公司还是有业绩的,过去1-2年业绩都很不错(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看了财报,基本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3点:国补消费电子/家电/汽车、国内外AI资本支出、国产替代。
1、国补带动了上半年消费电子和家电高景气度,相关上游产业链公司(手机家电配件、PCB、芯片等)上半年业绩都很不错,但国补高潮基本已经过去,未来迟早会退出,比如最新的6月份手机销量数据已经比前五个月有明显的加速下滑,25年6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259.8万部,同比下降9.3%,其中5G手机1843.6万部,同比下降16.7%。此外,汽车行业的高补贴以及各种新势力的登场也带动汽车电子产业链的高景气度,不过目前汽车的销量在下半年开始放缓,8月份更是出现下滑,乘联会数据:7 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 222 万辆,同比增长 13%,环比下降 11%。8月1-10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45.2万辆,同比去年8月同期下降4%。8月1-10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26.2万辆,同比去年8月同期增长6%。各大新势力库存很高,拼命打价格战。
2、国内外科技公司在AI行业的高资本支出,带动了国内一系列产业链业绩爆发(比如CPO、液冷、数据中心建设等)。AI确实是大的方向,但短期泡沫也很大,主要是大量初创企业无法维持高资本开支,毕竟大部分企业还找不到盈利模式,一旦初期融资烧完,大概率关门。周一MIT发布的一份题为《生成式 AI 的鸿沟:2025 年商业 AI 的现状》的报告里面说:尽管企业在生成 AI 上已花费了 300 至 400 亿美元,但 95% 的公司迄今并未能获得商业回报。本次报告针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开展了 52 次结构化访谈,对 300 余个公开的 AI 项目及公告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对 153 位领导者进行了调研。这报告出来直接导致了美股AI行业的大跌。AI确实是方向,但一旦过了最初期的泡沫期,一大堆中小公司会被淘汰,大企业资本开支也会从高增长进入平稳期,因此带动的相关产业链需求也会减少,这会直接影响A股相关产业链的业绩。
3、国产替代,这个是长逻辑,短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比如最近暴涨的国产CPU、GPU,就是因为一则不允许采购英伟达产品的新闻),除非中美关系发生巨变(这概率较小)。所以唯独这一点,可能会被反复炒作。不过注意并不是每个细分行业都能替代,从我看的那么多年报来看,少部分领域是在替代中(比如刻蚀机、清晰、检测设备、部分半导体材料等),业绩上也体现了,但很多领域还是差距巨大,股价比业绩领先可能有好几年,显然有很大泡沫。
总结,目前半导体行业可能是业绩最好的时候,也是估值泡沫最大的时候,随着国补消费电子和汽车周期的转向、以及国内外AI行业资本支出的见顶,很可能迎来半导体行业周期的下行,一旦业绩转向,那么就是估值和业绩的双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