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医疗这公司我也关注好几年了,上周五出了中报,这里稍微解读一下。
鱼跃是国内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创立于1998年,以家用康复护理和医用供氧器械作为切入点打开市场,确立了区域性领先地位。其后公司一直注重产品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依托于与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产品线,构建门类齐全、业务联动的产品体系。
鱼跃15年进军大型医用器械领域,7亿收购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当时上械集团已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为齐全、客户覆盖范围最广的医疗器械产销企业之一。其中上海手术器械厂和上海卫生器械厂是集团核心资产。两个厂拥有8000 个品种,1200 多张注册证,具备很高的市场价值。其客户涵盖了大部分公立医院,拥有覆盖众多公立医院渠道,能够与鱼跃医疗实现在“家用医疗器械和医用高值耗材”领域的业务扩展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公司重点聚焦的主要赛道,包括呼吸制氧、血糖及 POCT、家用健康检测、临床器械及康复和急救等。公司注重构建优异的品牌形象,已形成“鱼跃 yuwell”、“洁芙柔”、“华佗 Hwato”、“金钟 JZ”、“安尔碘”、“普美康 PRIMEDIC”、“六六视觉”等几大主要品牌系列,知名度高。
作为家用器械领军者,公司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渠道。近年来,呼吸类产品、持续监测型产品等是重点新品研发方向;同时,公司持续开展 AI 智能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工作,涉及血糖、血压、血氧等指标,在专业技术及数据积累方面已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在海外业务上,公司海外属地布局日益完善。
公司业绩增速多年来比较稳定。2020-2023年业绩稳中有升,24 年小幅回落。24年收入下滑,分拆产品看主要是疫情相关产品家用制氧机、手部消毒、体温计产品下滑较大,品牌营销投入加大,血糖仪和试纸产品方面大幅增长40%,表现亮眼,此外,海外拓展顺利,收入增长超30%。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6.59亿元,同比+8.16%,归母净利润12.03亿元,同比+7.37%。单Q2实现收入22.23亿元,同比+7.06%,归母净利润5.78亿元,同比+25.4%。
分业务看,呼吸制氧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1.93%;临床器械及康复解决方案收入11.34亿元,其中针灸针、轮椅产品实现稳步增长,手术器械、感染控制产品业务发展稳定;
家用健康检测解决方案收入10.14亿元,其中电子血压计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红外体温计等产品亦呈现同比良好增长;
血糖管理及POCT解决方案收入6.74亿元,公司BGM产品实现稳步增长,公司CGM新产品Anytime 4系列、Anytime 5系列今年成功获批NMPA,陆续推向市场,5代CGM目前技术指标直接对标雅培等海外一线品牌,未来市场空间很大;
2025H1公司销售毛利率50.37%,同比上升0.37个百分点。期间费用12.22亿元,同比增加23.85%,其中研发费用2.95亿元,同比增长9.44%,管理费用2.20亿元,销售费用8.12亿元。
毛利率小幅提升,不过费用率增速也较快,这也导致扣非利润增速慢于收入增速。主要是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大量新品,以及公司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相应市场费用增长较多,未来有望降低。
经营现金流净额11.67亿元,同比+15.13%,和净利润匹配。最近三年公司全年分红率都在30%+,现金流稳定的情况下未来大概率持续稳定分红。
业绩符合预期,Q2和 Q1收入增速基本一致,新冠对业绩的扰动基本过去,核心业务呼吸制氧已回归正增长,呼吸制氧、血糖管理、急救推出新品也迭代推出了。在基数效应扰动过去后,未来国内市场仍会保持一定增长,毕竟老龄化趋势带来的需求摆在那边,不过不论是血糖仪、血压计还是呼吸机等产品并非高门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国内市场竞争也会很激烈,这一点从公司毛利率下滑以及销售费用大增上就可以看出,而公司也正在加大海外市场的推广力度,董事长也表示未来可能会在海外做一些并购来快速突破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所以未来海外市场会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个人认为,虽然不能期待公司像一些创新药和器械一样有爆发的业绩增长,但行业还是朝阳行业,公司也胜在细水长流,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的护城河是品牌价值,是慢慢经营出来的,这反而是最大的价值。机构在中报的持仓数有所下降,大概率是部分机构去追寻热门股,所以暂时卖出,但越热的地方可能是越危险的地方。目前PE 19倍,在一众A股器械、医药公司中也算比较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