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波生物大问题

用户头像
习惯十倍股
 · 广东  

@拾倍股

我在前面的文章锦波生物的商业模式能赚得久吗?说过,在化妆品领域胶原蛋白这一成分正在走红,有取代玻尿酸(透明质酸钠)的趋势,并且引发了2025年5月份的巨子生物华熙生物之间关于“重组胶原蛋白与玻尿酸”舆论之争,当然这两个成分在化妆品界都有大量的拥趸,谁好谁好,并没有定论,本来就是不同的技术路线,也很有可能未来两者融合,大家都相互使用的成分,并非生死之战,只主打的成分不同而已,都可以为女士们带来美丽的产品。但是今天我想说锦波生物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化妆品领域的品牌问题。
锦波生物是一直以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为核心技术开发型企业,致力于功能蛋白研发平台。自2008年诞生,到现在已经17年历史,其市场均以院线为主,从一开始的医院再到后来的医美院线,从抗HPV生物蛋白产品到“薇旖美”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溶液等产品,都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出名,哪怕到了2023年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北交所“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由于其核心产品受众人群范围仍然偏小,一直并未被全国的C端用户知晓。而如今,随着胶原蛋白这一成分的逐渐推广和火热,必将越来越多的人会知道锦波生物在这个领域里的霸主地位。但是,锦波生物却正走在自毁前程的路上。
锦波生物上市以来业绩飞涨,但是这两年的核心业务医疗器械都是占比87%,化妆品占比9.8%,虽然不足10%,但是如果我把to C端的化妆品类、二类医疗器械类(比如面膜敷料其实和女性大量使用的普通化妆类的面膜是没有多少区别)合计在一起的话,肯定是超过10%的业绩占比的。这两类为了方便我都称为锦波生物的C端面向消费者的化妆品类产品,即C端产品。这个就是品牌延伸到消费者面前的产品了。虽然前期在美容院很多消费者接受了锦波生物公司旗下的三类械的注册产品,体验很好,但是产品是通过医生注射进入到皮肤里面了,消费者本人往往并不看产品说明书和包装,只有体感,不一定记得住产品名称和品牌名称。当然手术后,可以使用锦波的二类械的修复产品是可以将包装那些拿回家的了。所以我认为从品牌宣传的角度来说,C端产品是接触消费者最多也是最好的宣传。并且数量会远远大于其核心的三类械产品(客单价也可说明数量上的差别)。但是现在的锦波有点飘了,将C端产品用N多个品牌向外发射,ProtYouth、初真、薇莱美、重源、薇润、锦渼、同频、锦波、肌频等等品牌,产品都是以重组胶原蛋白为主打成分,价格却是从29到5999元的都有,请问你让消费者怎么选,怎么看你?虽然你不做这么多的品牌,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其他品牌加入到胶原蛋白这个成分上来和你竞争,但是锦波目前的做法是严重缺乏战略眼光的,不要以为只是化妆品和二类的,不是主营业务,但是这些C端业务如果运营得好的话,可以有爆发式增长,随便一个品牌都可以做到10亿以上的规模(如果锦波的牌子在化妆品界给我操盘的话,很容易做到这个体量),而目前锦波2024年整体才14亿规模,所以,这个规模不小,更为重要的,哪怕你一直运营不好,或者刻意压制其发展,也不要小看C端的用户体验。比如我买过锦波很多品牌,其中洗发水的就完全差评。而这种产品对于锦波科研团队来讲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但是他们却做得很糟糕。这些负面的信息很有可能某一天就反噬到了主营业务了。毕竟,华熙生物的案例还血淋淋地历历在目。我在前文章说过,华熙生物的业绩下滑是必然的,并不是因为其一个核心运营的离开而导致的,华熙生物高峰期至少使用了13个以上的品牌来打玻尿酸成分,并在市场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润百颜、夸迪都是过10亿的),但是她却教育了消费者:玻尿酸可以很廉价但是效果你却分辨不出来。于是,整个华熙玻尿酸C端的大厦轰然倒塌!结论就是别人可以做低价玻尿酸去与你竞争市场,你华熙生物却不可以!这个有点像去年农夫山泉受市场低价围攻的影响,自降身段,推出绿瓶廉价纯净农夫水一样的昏招一样(希望钟睒睒不要将此类招数用在他准备加入的锦波身上)。同样的,锦波生物不能去做各种低价廉价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来抢占市场。可以学习苹果一样,我就只要那个草莓尖尖,其他的留给竞争对手们,让他们抢去吧。更何况锦波本就不是重点做化妆品这些C端产品的,并且目前也没有能力善长做电商运营推广这些品牌。建议公司应该把重心继续放在全球化、高端化重组胶原蛋白功能应用上,方为正道、大道。和投资一样,回归初心,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结论:锦波生物在C端的化妆品和二类医疗机械领域战略出现了问题,这是管理层的问题,“只原创,不跟随”是好的,但是品牌多而杂了就不行!消费者心智容量有限,建议锦波管理层重视多品牌战略问题。
相关文章:
1、锦波生物的商业模式能赚得久吗?
2、锦波生物的商业模式分析

$锦波生物(BJ832982)$ $安克创新(SZ300866)$ $华熙生物(SH68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