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是化工行业用途最广的基础性原料。本文从成本的角度考察石脑油、煤炭、乙烷三种制烯烃方式的差异和优势,顺带点评下相关企业。
我国制乙烯方式呈现以石脑油为主,煤制为辅,乙烷为补充的格局。截止2024年,我国石脑油裂解占比72.5%;煤制(含MTO)占比16.1%;轻烃裂解(乙烷或LPG)占比11.4%。
全球范围内,由于乙烷裂解具备产品收率高、经济性强等优势,产能占比显著提升。2023年乙烷已超过石脑油成为全球最主流的乙烯裂解原料。
这种方式的乙烯成本与原油价格息息相关。根据经验公式,制乙烯成本等于95.5倍的原油价格再加上790。
不同档位原油价格对应的成本如下:
40→4610;
50→5565;
60→6520;
70→7475;
80→8430;
只考虑自产煤这种方式。如果煤炭成本按300元计算,则制乙烯成本大概是6500元/吨。
乙烷到岸价 = MB价格 + 出口费(100美元) + 运费(100美元) + 关税(3%);
烯烃成本= 1.05 × 乙烷到岸价 + 加工费(约200美元/吨);
乙烷价格按150-300美元考虑,则烯烃成本介于3460-5200元/吨。
根据上述计算,得出以下结论:
1)乙烷裂解成本最低,这也是全球使用最多的方式;
2)当原油价格<60美元时,煤制烯烃方式不具备优势。
石脑油裂解:只有当原油价格<60美元时,这种制乙烯方式在成本端的劣势才不会被放大。
煤制烯烃:这是一种中间路径,高油价时成本优势突出,也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但是,煤制烯烃高污染高耗水高碳排放,环保方面处于劣势。而且,煤制烯烃装置投资强度高,设备折旧和财务费用占总成本的40%以上,经济性欠缺。最严重的情况,如果面临政策性改变,比如“能耗双控”和碳排放税,对这种企业将是致命打击。依靠资源禀赋打造的成本优势可能得不偿失。
乙烷裂解:优点是原料价格低,乙烯收率高,投资和能耗低。缺点是资源集中度高,一旦遇到地缘冲突和关税壁垒,不光成本提高,供应量也可能受到限制。
我的风格是投资要规避重大风险。
乙烷裂解面临地缘冲突、关税壁垒2个重大风险,因此pass。
煤化工的宝丰能源资源禀赋超强,煤制烯烃成本具有天然优势,从毛利率也能看出来。但是与华鲁恒升比,毛利率高了近15个百分点,但净利率只高了6个百分点,中间的损耗太大了。从股东回报率看,宝丰能源更是不占优势。从个股层面,我更倾向华鲁恒升。从生产方式方面,我还是想避开煤制烯烃,因为它的硬缺陷个人不看好。
剩下的就是传统的石脑油裂解。虽然成本不占优势,一来不被卡脖子,二来炼化一体化企业可通过规模和产业链双降本,胜在稳妥。
最后,放个小彩蛋。原油60美元可以说是一个关键价格。
从成本端讲,当油价低于60,石脑油裂解的成本劣势消除了一些。
从利润端讲,当油价低于60,原油的成本传导链条比较通畅,化工产品盈利受成本端支撑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