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 ,它是指采用微创导管技术,通过血管内途径来诊断和治疗脑、脊髓、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学科。它已经成为处理脑卒中(中风)和许多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以下是神经介入领域的全面介绍:
---
🧠 一、神经介入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神经介入主要针对两大类疾病:
1.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约占中风的70%-80%。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 病因:通常由血栓脱落(如来自心脏或颈动脉的斑块)堵塞颅内动脉所致。
2. 出血性脑卒中及血管异常:约占中风的20%-30%。由于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 颅内动脉瘤:血管壁薄弱处鼓出的“小泡”,有破裂风险。
· 脑动静脉畸形:动脉和静脉之间不经过毛细血管床的直接异常连接。
· 硬脑膜动静脉瘘:动脉和静脉在硬脑膜上的异常连接。
---
🧰 二、核心器械与产品分类
神经介入器械种类繁多,以下是最主要的产品类别:
疾病领域 核心器械 功能描述 代表公司(国外) 代表公司(国内)
缺血性 取栓支架 像一个小网兜,送入堵塞位置,抓住血栓后将其取出。 美敦力、强生 心玮医疗、归创通桥
抽吸导管 一根大内腔的导管,连接到抽吸泵,在血栓前端直接将其吸出。 Penumbra 归创通桥、心玮医疗
出血性 弹簧圈 极其柔软的铂金丝线圈,填入动脉瘤囊内,促进血液凝固,防止破裂。 美敦力、史赛克 微创脑科学、沃比医疗
血流导向装置 一个密网的管状支架,覆盖在动脉瘤的瘤颈处,改变血流方向,使动脉瘤内血栓化并最终萎缩。 美敦力、史赛克 微创脑科学、赛诺医疗
液态栓塞剂 一种液体,注入畸形血管团后,会像胶水一样凝固,堵塞异常血管。 强生 归创通桥
通路类 导引导管/鞘 建立从股动脉到颈动脉或椎动脉的稳定通道。 泰尔茂、美敦力 心玮医疗、归创通桥
微导管/微导丝 极其精细的导管和导丝,用于超选择性进入细小的脑部血管,输送治疗器械。 泰尔茂、强生 多数国产厂商都有
---
🥊 三、市场竞争格局
1. 外资三巨头主导:
· 美敦力、强生、史赛克 长期以来占据全球和中国市场的主要份额,尤其在技术壁垒最高的血流导向装置和弹簧圈等领域优势明显。
2. 国产企业快速崛起(国产替代): 这是当前神经介入赛道最核心的投资逻辑。国产产品凭借性价比高(价格通常是进口的2/3甚至一半)、服务响应快、更贴合国内医生习惯等优势,正在快速实现进口替代。
· 心玮医疗:产品线最全的国产厂商之一,覆盖缺血、出血及通路全产品线。
· 归创通桥:在取栓支架和抽吸导管领域竞争力强,缺血产品线突出。
· 微创脑科学:在出血领域深耕多年,其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是国产标杆。
· 沃比医疗:其ES弹簧圈产品性能优异,甚至成功返销欧美市场。
· 赛诺医疗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神经介入产品。
---
📈 四、行业驱动因素与前景
1. 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 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大死亡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患者基数巨大。
· 目前取栓等手术的渗透率仍非常低,随着卒中中心建设和医生培训普及,手术量将持续提升。
2. 政策支持与国产替代:
· 国家大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医保支付对国产产品友好。
· 带量采购政策已延伸至神经介入领域(如弹簧圈),虽然短期压降价格,但长期看将加速淘汰中小厂商,有利于头部国产企业以价换量,扩大市场份额。
3. 技术迭代与创新:
· 器械正在向 “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 发展。例如:
· 联合取栓:结合取栓支架和抽吸导管的优势,成为主流术式。
· 新型材料:更柔软的弹簧圈、表面修饰有生物活性涂密的密网支架等。
· 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
💎 总结
神经介入是一个天花板高、成长性强的黄金赛道。其核心投资逻辑是:在“脑卒中”这个巨大且紧迫的临床需求驱动下,国产厂商凭借产品力和性价比,正在对外资巨头占据的高端市场进行快速的“国产替代”。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关注各家公司的:
· 产品管线齐全度:能否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 核心产品竞争力:是否有拳头产品能率先实现突破(如心玮/归创的取栓器,微脑的密网支架)。
· 商业化能力:销售团队能否快速抢占市场。
· 应对集采的能力:成本控制和新产品迭代速度。
希望这份详细的梳理能帮助您全面了解脑血管介入(神经介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