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陶氏人事变动与新总裁上任
2025年6月3日,上海陶氏公司(纽交所代码:DOW)迎来了重要的人事变动。自2025年6月1日起,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大中华区资深销售总监黄映雪女士将接任陶氏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一职。这一任命不仅标志着公司内部管理的进一步优化,也为陶氏在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映雪女士在材料科学领域深耕逾30载,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她曾担任陶氏特种树脂业务亚太区产品总监,并于2017年荣升为陶氏杜邦亚太区粘合剂业务销售总监。在2000年至2017年间,她先后在杜邦公司担任大中华区及亚太地区的领导职务,积累了深厚的区域管理经验。此外,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她曾进入杜邦总部,负责全球产品线的管理工作,展现了卓越的全球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陶氏公司上任大中华区总裁是朱成怡女士,她自2023年4月1日起开始担任此职。朱成怡女士不仅是陶氏史上首位女性大中华区总裁,更是首位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总裁,她的任职为陶氏带来了新的气象。
02陶氏工厂关闭抗议活动
700余人集结抗议陶氏工厂关闭!5月28日,一场规模宏大的示威活动在德国中部化工三角区爆发,参与者多达700余人。他们齐聚一堂,共同表达对萨克森州Böhlen和Schkopau两地的陶氏化学工厂及其所代表的整个化工网络生产基地的关切。这些员工们希望,通过此次行动,能够保护住他们的就业岗位。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宝马、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的金属行业工人也纷纷加入到这场抗争中,他们与陶氏的员工们并肩作战,共同为保障德国中部矿区的重要就业岗位而努力。
在“绝不让我失望”的旗帜下,陶氏的员工们不仅表达了对美国公司计划的强烈不满,更获得了化学集群内其他企业员工、供应商及发电厂运营商的坚定支持。英弗拉洛伊纳、瓦克化学、莱格、中德褐煤公司以及萨勒能源的员工们纷纷站出来,表明了他们的团结立场。这场由德国矿业、化学和能源工业工会发起的“政治午休时间”抗议活动,已然成为近几年来东德化学工业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抗议行动之一。
“我们面临的威胁远不止于数百个高薪且受劳资协议保障的工作岗位,而是整个区域的工业命运。”德国矿业、化学和能源工业工会(IGBCE)主席迈克尔·瓦西里亚迪斯(Michael Vassiliadis)严肃地指出。他进一步阐释道:“倘若伯伦的裂解装置(Cracker)真的停产,那么整个产业链将如同多米诺骨牌般相继倒塌。”
德国五金工会(IG Metall)莱比锡地区的第一授权代表斯特芬·赖西希(Steffen Reißig)在致辞中坚定地表示,金属行业的工人们齐心协力地声援陶氏化学(Dow Chemical)的同事们,并将这份团结的力量传递给了德国矿业、化学和能源工业工会(IG BCE)的联邦主席迈克尔·瓦西里亚迪斯。
据悉,陶氏化学(Dow)因成本考量,已将其位于伯伦和施科保的核心生产设施置于评估之中,目前正在权衡是暂时停产还是最终关闭这些设施。这将对当地的增值链造成重大影响,因为这些设施中包括核心的蒸汽裂解装置(Steamcracker),它能够将石脑油转化为关键化学基础原料。仅在伯伦和施科保两地,就聚集了数十家化学和塑料工业企业。
*********************************************************************************************
陶氏关闭欧洲三处高成本工厂,预计2027年起提升EBITDA达2亿美元,同时全球化工巨头纷纷收缩欧洲业务,能源成本与碳税成行业衰退主因。
鉴于欧洲市场销售疲弱,陶氏(DOW)近日宣布,将关闭其在欧洲的三处上游资产,包括位于德国伯伦的乙烯裂解装置、德国施科堡的氯碱及乙烯基(CAV)装置,以及英国巴里的基础硅氧烷工厂,预计分别于2027年第四季度和2026年中期关闭。陶氏认为,能源和运营费用高企、碳税上升、核心产业需求不振等结构性问题是导致这一决定的原因。
这一决策是陶氏今年4月启动的欧洲资产重组计划的延续,旨在应对欧洲长期存在的高成本、低需求等结构性挑战。陶氏表示,此举将优化欧洲区域产能配置,降低商业销售风险,并剥离高成本、能源密集型资产,从而提升利润率和满足高附加值衍生品的供需能力。
此次资产关闭将对公司财务产生积极影响。陶氏关闭相关资产后,预计自2026年起将开始提升营业EBITDA,2027年底有望实现约2亿美元提升目标的50%,并在2029年全部实现。整个过程中预计将在四年内投入约5亿美元现金。相应地,公司将确认总额在6.3亿至7.9亿美元之间的相关费用,包括资产减值、注销、资产处置、遣散费及相关福利成本。
此次重组将直接影响约800个岗位,此前公司已在2025年1月宣布了一项涉及全球裁员约1500人的10亿美元成本节约计划。5月末,德国中部化工三角区已有700多名员工发起抗议,试图挽留陶氏在伯伦、施科堡等地的生产基地与工作岗位。
陶氏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菲特林表示,公司始终坚持“最佳所有者”心态管理资产组合,未来仍将专注于高回报投资,同时通过超过60亿美元的短期现金资源提升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公司也强调,将严格按照各国规定推进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协商,确保重组过程的合规性与透明度。
值得一提的是,陶氏在此之前宣布关闭了阿根廷的聚醚多元醇工厂、中国台湾的烷氧基化工厂,同时推迟了加拿大的Path2Zero项目的建设。其实除了陶氏外,包括巴斯夫、阿克苏诺贝尔、亨斯迈、塞拉尼斯、英力士、科思创、利安德巴赛尔、阿科玛、西湖化学、科慕等巨头相继收缩或优化欧洲业务。
比如国际涂料巨头阿克苏诺贝尔今年5月22日宣布计划关闭荷兰瓦彭费尔德和比利时马赫伦的生产基地,并将生产整合至该地区的其他工厂。此外,该公司去年5月已决定关闭位于欧洲和非洲的荷兰格鲁特-阿姆斯、爱尔兰科克和赞比亚卢萨卡三个生产基地;去年9月宣布2025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2000人,旨在简化运营、加快决策制定,并简化公司的管理结构。
西湖化学(Westlake)今年6月17日宣布决定停止荷兰佩尔尼斯工厂运营,将关闭15万吨/年双酚A (BPA) 和10万吨/年液体环氧树脂装置,并不再重启于2024年7月停产的烯丙基氯和环氧氯丙烷装置,计划由美国产能供应欧洲客户,并称欧洲业务“恶化”是主因。
亨斯迈今年5月28日宣布关闭德国默尔斯(Moers)的马来酸酐工厂。今年2月亨斯迈表示,由于持续的市场压力,公司正计划裁员并关闭聚氨酯业务的下游工厂,还包括评估欧洲马来酸酐业务的战略选择。据了解,亨斯迈已经关闭或出售了位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意大利的PU系统工厂,另外还宣布了关闭位于德国Deggendorf和英国Kings Lynn的工厂。
事实上,能源和碳税带来的成本攀升和需求疲软已经成为近年来欧洲化工行业整体衰退的主要原因。当前,欧洲化工行业面临的共性困境包括能源成本高企、惩罚性碳税加重负担、全球产能结构性过剩与需求疲软叠加。有业内人士表示,不断上升的能源成本、监管负担以及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正在威胁该行业的生存。如果不采取紧急政策行动,欧洲的工业将面临进一步衰退的风险。
有分析认为,欧洲化工巨头的收缩,本质是全球化下成本竞争与环境治理的博弈。能源成本与碳税是直接导火索,全球供需失衡与产业转移则是深层原因。未来,欧洲化工竞争力取决于绿色技术创新与政策灵活性的平衡;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市场机遇,也需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加快绿色转型以应对全球格局重构。
以上转发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