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的中长期逻辑

用户头像
克拉美苏
 · 浙江  

$阳光电源(SZ300274)$ $锦浪科技(SZ300763)$ $上能电气(SZ300827)$

我之前研究过几个月的电力,发现火电的投资会断崖式下跌,后面国内每年大几千亿的电力投资都会投给太阳能和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会成为未来能源的主力军。这也是顶级国策,因为电力+人民币是破解石油美元的唯一方式。

但问题也产生了:风电时有时无,光伏发电白天猛晚上歇菜,这就搞得电网不稳,新能源发的电也容易浪费。怎么办呢?

储能就是刚需了。不稳定的新能源就有了靠谱的“家”。

去年2024年,全球锂电储能新增装机容量飙到181GWh,同比增长88%

这么高的增速,不仅说明储能行业的发展,更能反映各国(主要是我们国家、美国和欧洲)在能源转型上的紧迫感。

1)我国2024年新增装机99GWh,同比增长113%,直接拿下全球市场份额的55%。为什么这么猛?一方面是政策给力,另一方面是市场自己能转起来了。

政策上,9月12日刚发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1.8亿千瓦。这方案一出,行业就有了定心丸,不光指明了方向,还从国家层面给储能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打了强心针。

市场化方面,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储能的赚钱路子越来越清楚。比如,通过峰谷价差套利,或者帮电网调频,这些模式不光可行,还挺赚钱的。

以前储能更多是政策补贴,现在开始靠市场吃饭,这个转变很关键

2)美国是全球老二,2024年新增34GWh,同比增长59%。他们主要是靠《通胀削减法案》(IRA)这样的政策刺激,通过投资税收抵免啥的,鼓励大家建项目。

3)欧洲2024年新增21GWh,同比增长32%,增速也挺快。

欧洲的储能市场挺多元化的,2022年俄乌冲突时,户用储能(比如家里的小电池系统)一度火爆,因为电价疯涨。

现在电价回落了,户储增速慢下来,大型储能项目反倒成了主力。像西班牙大停电那样的事件,让大家更意识到储能在稳电网上的作用。这不光是技术问题,还关乎政治和民生。

储能的度电成本主要受锂价、年循环次数和电池寿命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大概0.60元/kWh,但是随着我们继续降本,能降到0.33-0.35元/kWh。

举个例子,锂价如果继续跌(去年就跌了不少),再加上电池寿命从原来的几千次循环提升到上万次,成本下降的空间巨大。这意味着储能不只限于大电网,还能渗透到电动车充电站甚至偏远地区。

技术路线这块不确定性最大。现在锂离子电池是主流,但安全隐患和成本还有优化空间。

未来,固态电池可能解决安全问题,钠离子电池则在原材料上更便宜(钠到处都是,不像锂那么稀缺),不过能量密度还得追赶。其他还有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这些适合长时储能,比如存几天甚至几周的电。

总得来说,储能正从政策拉动转向市场驱动的阶段,中短期内还能吃到政策红利和需求爆发带来的甜头。

长远看,那些在技术上玩得出花样、在成本控制上狠、在全球布局上抗风险的企业,才是最后的赢家。

在子方向上,短期 集成商增长最快,海博思创,阳光,中长期看还是变流器门槛最高,强call 阳光,锦浪,上能,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