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啤酒板块的见解

用户头像
小夫理理财
 · 广东  

本来不想吹票,但最近不少球友问啤酒赛道,索性摊开讲讲我的逻辑。一个基本事实: 中国啤酒产量从2013年近5000万吨的巅峰,一路下滑到2021年3500万吨平台,如今2025年,这个数字基本稳住。这意味着什么? 增量游戏结束了,现在是巨头抢地盘的零和博弈。过去12年多少地方啤酒厂被吞并重组?活下来的五大龙头(华润、青啤、百威、燕京、嘉士伯中国)已垄断95%市场。

我的持仓很简单——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前者是品牌护城河的代表,后者是供应链效率的极致。下面拆开说。

我拿青啤,看中的就是它“中规中矩”里的确定性。首先品牌溢价是根。在高端化浪潮里,“青岛”二字就是硬通货。从1903经典到白啤、生鲜系列,消费者认这个牌子。它不像百威靠收购国际IP打场景,也不像华润靠渠道铺货,而是扎扎实实吃品牌红利。这种基因决定了它的增长可能慢,但很难崩。

第二,7日生鲜是妙棋。这里必须提美团!青啤把短保生鲜啤酒押注O2O即时配送,美团抽成虽肉疼,但省掉了自建冷链物流的天价成本。骑手顺路带一打啤酒,把“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变成了场景优势。但产能稳盘,不折腾。750万吨产能托底基本盘,不盲目扩产,不搞资本骚操作。这种“保守”在存量市场反而是优点——当潮水退去,冗余产能就是负债。

我70%仓位压重啤,因为它把“抠门”做成了核心竞争力。负债表的秘密:无息杠杆玩到极致。财报显示70%负债率?其中99%是无息负债——本质是占用上下游资金:

比如瓶子押金一年躺赚1亿+。 经销商先付押金拿瓶,破损或超期直接扣钱。2024年靠这招“没收”了1.3亿。但真相更复杂: 扣款背后对应7792万额外成本+数亿包装物减值,实际净收益有限。核心是模式本身——用押金机制逼经销商高周转,这才是重啤供应链的恐怖之处。

区域垄断我也很喜欢,西南西北就是自家后院。在四川、新疆、重庆等地,市占率超70%。更绝的是场景绑定,火锅配重啤,烧烤必乌苏——已成地域饮食文化,销售费用近乎为零。而乐堡绑定音乐节1万人喝掉10吨酒?成本不过2.5万,赚的是品牌心智和年轻用户,这也是个消费场景。

95%产能利用率是制造业的黄金数字。生产线几乎全年无休,单位成本碾压对手。燕京、珠江这两年增速虽高,但供应链效率差重啤一个身位,这就是护城河。

双拳出击,攻守兼备。青啤是盾,靠品牌和鲜啤守正;重啤是矛,凭供应链和区域垄断出奇。在3500万吨的铁顶下,要么赚品牌溢价的钱,要么赚效率碾压的钱——我选择全都要。

$重庆啤酒(SH600132)$ $青岛啤酒(SH6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