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董事长“肌肉带货”背后:千亿抗衰赛道是泡沫还是未来?科伦VS仲景,谁在收割韭菜?

用户头像
高礼成蹊
 · 浙江  

75岁的$科伦药业(SZ002422)$ 董事长刘革新赤膊秀胸肌,为自家1499元/盒的“麦角硫因抗衰胶囊”站台,这一幕不仅让A股抗衰概念股集体躁动,更让投资者陷入深思:当“科学故事”撞上“消费现实”,资本市场究竟在追捧技术革新,还是为营销泡沫买单?

一、科伦的“抗衰赌局”:传统药企的转型焦虑

科伦药业曾是“输液大王”,但近年业绩承压明显。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9.42%,净利润暴跌43.07%,传统输液业务收入占比跌破40%。面对集采冲击和行业天花板,75岁的刘革新选择押注抗衰老赛道,宣布开启“第四次创业”,旗下川宁生物转型合成生物原料,试图以麦角硫因胶囊打开千亿银发经济市场。

然而,这场豪赌面临三重质疑:

科学证据薄弱:麦角硫因虽被部分研究认为具有抗氧化潜力,但其抗衰效果尚未通过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验证,长期安全性存疑;

政策风险高企:NMN(另一种抗衰成分)因国内监管限制无法作为食品销售的前车之鉴犹在,麦角硫因目前仅以“日本原装进口”规避政策,若监管收紧可能重蹈覆辙;

业绩贡献渺茫川宁生物合成生物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抗衰产品短期内难成支柱。

刘革新以“亲自服用3年+健身自律”的人设背书,本质是将个人IP转化为产品信任度。但这种“董事长带货”模式的风险在于:若功效争议爆发,品牌信誉将连带受损

二、1499元胶囊VS 10元香菇酱:抗衰市场的“认知税”

科伦的麦角硫因胶囊定价高达25元/粒,但其核心成分并非稀缺资源。科学研究显示,麦角硫因天然存在于香菇、黑豆等食物中,尤其是香菇柄含量丰富。以仲景食品的香菇酱为例,其原料正是被丢弃的香菇柄,通过生物酶解技术保留营养成分,单瓶成本不足3元,零售价仅13.8元,日均成本约0.5元,仅为科伦胶囊的1/50。

对比维度科伦麦角硫因胶囊$仲景食品(SZ300908)$ 香菇酱核心成分来源合成生物学技术提取天然香菇柄直接加工日均成本(按建议量)约25元(1粒)约0.5元(10g)政策风险国内未获批,依赖进口规避食品资质完备,无合规风险科学背书动物实验为主,人体数据缺失传统食补认知广泛接受

这暴露出抗衰市场的“溢价逻辑”:消费者为“高科技提取”和董事长IP支付百倍溢价,而平价替代品可能同样有效。日本研究显示,每日摄入4-5mg/kg麦角硫因可延长小鼠寿命,而一瓶仲景香菇酱(含20g干香菇柄)理论上可提供数毫克麦角硫因。尽管食品吸收效率可能低于提纯胶囊,但成本差距足以让“智商税”争议发酵。

三、资本市场的“抗衰狂欢”:谁在受益,谁在裸泳?

抗衰赛道的火爆是“银发经济+颜值焦虑”的双重产物。2023年国内口服美容市场规模近百亿,麦角硫因品类销售额同比暴增6980%,但绝对规模仅5000万元,仍属小众市场。科伦的策略是通过董事长IP引爆流量,但其风险在于:

功效不确定性:消费者复购依赖主观体感(如“气色变好”),缺乏客观指标支撑,易被质疑为“安慰剂效应”;

竞争白热化雅诗兰黛、Swisse等国际品牌已推出麦角硫因产品,且合成生物技术普及后原料价格从15万元/公斤降至万元级,价格战难以避免;

监管灰色地带:若卫健委最终未批准麦角硫因作为食品原料,现有销售模式将面临整顿风险。

反观仲景食品,其商业模式更显稳健:低成本+高毛利+消费刚需。香菇酱毛利率超50%,依托“药企标准+地理标志原料”构建护城河,且主打日常佐餐场景,复购率稳定。尽管短期缺乏概念炒作空间,但胜在现金流可持续。

四、投资者启示:抗衰赛道如何避坑?

警惕“科学故事”与“商业变现”的鸿沟:合成生物技术虽性感,但从实验室到量产需漫长验证,川宁生物的麦角硫因收入占比仍可忽略不计;

关注政策风向:NMN监管收紧已敲响警钟,若麦角硫因步其后尘,科伦的“日本进口”模式将受冲击;

性价比为王:在需求侧收缩的背景下,仲景食品的“十元抗衰”逻辑可能比科伦的“千元神话”更具韧性。

结语
刘革新的“肌肉营销”为抗衰赛道注入肾上腺素,但资本市场不应忽视:当科学未至、监管未明时,过度追捧概念可能成为击鼓传花的游戏。投资者不妨思考:若抗衰真需“每天一勺香菇酱”般朴素,科伦的千元胶囊与仲景的十元酱料,谁才是时间的朋友?$金达威(SZ00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