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A 股市场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以$大名城(SH600094)$ 、$首开股份(SH600376)$ $上海建工(SH600170)$ 为代表的低价股持续活跃,多只 5 元以下个股轮番上演涨停行情。这种现象背后,是居民储蓄搬家的初期试探与市场资金结构重塑的深刻变革。
一、资金双轨流动:非银存款激增背后的新老交替
8 月金融数据显示,非银存款单月增加 1.18 万亿元,虽较 7 月的 2.4 万亿环比下降,但连续两月超万亿的增量规模仍揭示出特殊的资金运动轨迹。所谓非银存款,即商业银行吸收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其规模变化直接反映资金向资本市场的迁移速度。数据显示,7-8 月居民存款累计减少 1.8 万亿元,同期非银机构存款增加 3.58 万亿元,形成明显的 "此消彼长" 格局。
这种资金转移呈现出典型的 "双轨制" 特征:一方面,新入市散户通过证券账户直接入场,推动低价股交易活跃,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已达 162 万亿元,其中约 33 万亿至 60 万亿元属于超额储蓄。这部分资金在 1 年期存款利率跌破 1% 的背景下,正通过 "理财赎回 - 活期存款 - 证券保证金" 的路径缓慢入市,形成A股增量资金的 "后备军"。
二、散户行为图谱:低价股偏好的深层逻辑解构
新入市散户持仓中低价股占比达 68%,显著高于老股民的 42%。这种偏好源于三重认知逻辑:
资金门槛效应在当前市场尤为明显。A 股账户资产 50 万以下投资者占比超 90%,对于万元以下资金量的散户而言,3.8 元的大名城买入 1000 股仅需 3800 元,这种低门槛特性使其成为小额资金的天然选择。
风险认知偏差需要警惕。62% 的新股民认为 "股价低于 5 元下跌空间有限",但数据显示 2024 年以来退市的 56 家公司中,38 家因股价连续 20 日低于 1 元而退市,占比高达 68%。*ST 保力退市时股价仅 0.11 元,这类案例警示 "低价≠安全" 的投资误区。
暴富心理投射形成自我强化。年内涨幅超 50% 的个股中,启动价低于 5 元的占比达 63%,山子高科从 1.8 元起涨实现翻倍的案例,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形成 "低价股出妖股" 的群体暗示。但历史数据显示,近三年 1 元以下低价股最终退市率达 47%,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短期行情。
三、慢牛行情支撑:储蓄搬家的长周期视角
当前市场最大的变量是居民资产配置的均值回归。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现金及存款占比过高,股票和基金占比显著低于美国的 35% 和日本的 22%。若储蓄搬家比例从当前不足 1% 提升至成熟市场水平,将释放数十万亿级增量资金。
历史经验表明,慢牛行情是储蓄搬家持续的必要条件。对比 A 股历史上的慢牛阶段:1999-2001 年 "5・19 行情" 两年涨幅超一倍,2016-2017 年蓝筹慢牛涨幅稳健,2019-2021 年中证全指累计上涨 56%。这些行情均具备 "年度涨幅 15%-20%" 的特征,既形成赚钱效应又未触发过度投机。
当前行情与历史存在微妙相似。2025 年 4 月启动的慢牛已持续 4 个月,涨幅 18%,与 120 日均线偏离度 11.6%,处于历史慢牛的合理区间。随着银行理财 "含权量" 提升、保险资金长线布局,储蓄搬家正通过 "稳健配置 + 弹性博弈" 双轮驱动重塑市场结构。
低价股的活跃既是储蓄搬家初期的市场信号,也是投资者结构变化的直观反映。当前 160 万亿居民存款的迁移才刚刚开始,慢牛行情若能持续,将推动市场进入资金与信心的正反馈循环。但历史经验警示,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低价股时,往往是行情进入尾声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