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高礼成蹊
 · 浙江  

清北生一扎堆,行业离凉透真不远了?
刷到个说法越想越对:“看一个行业行不行,就看清北的人往不往里面挤”,这事儿真不是玄学!
20年前外企是香饽饽,清北生挤破头进,后来裁员潮一茬接一茬;15年前金融投行风光无限,名校生扎堆后早没了朝阳劲儿;10年前大厂校招专挑清北,现在35岁优化成了悬头顶的剑;5年前北大80%文科生考教资,“双减”一来教培行业成片失业,当年拿60万高薪的清北讲师说裁就裁。
就连2021年深圳中学用30万年薪招清北博士的热闹,没过多久就传降薪,至今没停过。脉脉说清北人涌进某个行业,黄金期通常剩8个月,这“行业冥灯”体质也太准了!
其实逻辑特简单:清北生手里机会多,专挑当下最稳最赚钱的活儿。可行业哪有一直火的?等它开始只招顶尖人才,就说明没增量了,只能在现有盘子里卷。
反而早年互联网刚起步时,工资一般还没前景,清北的看不上,撑起来的都是北航、北邮的人。现在浙大做DeepSeek、上海大学搞机器人这些创新领域,也没多少清北影子——他们更愿去硅谷拿高薪,谁愿陪新行业“赌未来”?
这些名校生也挺“死心眼”,从小卷成绩,出社会卷工资、卷编制。今年公安大学在江苏最高分都663了,说白了就是想找“安全区”。有个清华生大一到大三出校门不超8次,闷头内卷,在他们那儿,学金融不进顶尖投行仿佛就是失败,没人敢像饺子那样待业搞动画。
经济不好后更明显,北大博士应聘城管、一半清华生想进体制。诺奖经济学家都曾说,经济差时毕业的学生,一辈子难赶上好时候。可北大李松蔚说得戳心:顶尖学校容易教出“绵羊式精英”,天天被说跳舒适区,反倒没了自己的想法。
还好有例外,今年那个考679分的考生,过了北大强基计划却选了浙大人工智能。求稳能理解,但最优秀的人都只盯着“不犯错”,不愿去闯去创造,这事儿想想真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