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鸡蛋期货狂跌=消费崩了?真相根本不是这回事

用户头像
高礼成蹊
 · 浙江  

最近总有人说“生猪鸡蛋期货跌得这么狠,肯定是消费崩了”,这话听着像那么回事,但真扒开数据一看,压根不是这么回事——期货跌归跌,大家该吃的肉蛋可没少吃,问题的根子其实在另一边。
先看这扎眼的期货行情:10月9日鸡蛋主连价格直接跌到2873元,一天就跌了5.63%;生猪期货更夸张,主力合约一度下探到12225元/吨,现货价跌破12.6元/公斤的关键关口。但把这归咎于“消费崩了”,菜市场和超市第一个不答应。

就说猪肉,全国生猪存栏量高达4.24亿头,相当于全球每5个人就能分到一头,能繁母猪存栏还超标3.6%。牧原温氏这些大厂8月销量暴增30%,9月还计划接着加量,散户因为南方猪病恐慌也急着抛猪,供应端跟开闸放水似的。反观需求端,虽说不是“火爆”,但也没到“崩溃”的地步——中秋国庆备货虽说不及预期,但天冷后腌腊需求慢慢起来了,而且冷鲜肉占比都提升到45%了,功能性肉制品年增长率还超25%。屠宰场开工率低,更多是因为猪太多接不过来,不是没人买肉。
鸡蛋的情况也类似,核心是“蛋多了”而非“人不吃了”。当前蛋鸡存栏量居高不下,前期补栏的蛋鸡集中开产,加上气温降低后产蛋率回升,供应直接供过于求。更关键的是成本端“掉链子”,玉米豆粕价格大跌,让鸡蛋养殖成本从之前的高位塌下来,成本支撑没了,价格自然扛不住。但消费端呢?有孩家庭的蛋类消费占比还涨了5%,DHA鸡蛋这类高端蛋品增速能到25%,O2O上的禽类半成品订单占比都超40%了,怎么看都和“消费崩了”沾不上边。
再说期货和消费的关系,本身就不能直接画等号。期货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现在跌得狠,更多是对四季度供应过剩的预判——比如生猪10月出栏还在高位,鸡蛋旺季结束后供应压力会更明显。而且期货市场里还有投机资金的影响,有时候价格波动会放大实际供需差异,不能简单套用到当下的消费上。

真要说消费有啥变化,顶多是“更挑了”而非“不吃了”。大家买肉蛋更看重新鲜和品质,冷鲜肉、溯源蛋更受欢迎;同时也会精打细算,趁价格低的时候囤点,但该吃的番茄炒蛋、红烧肉可没断过。倒是养殖户得发愁,生猪自繁自养都亏到95元/头,鸡蛋价格在成本线边缘徘徊,就看后续能不能通过淘鸡、去产能慢慢缓解供应压力了。
所以别再传“消费崩了”的谣言了。生猪鸡蛋期货狂跌,本质是供应洪峰撞上了成本下降,跟大家饭桌上的肉蛋需求没多大关系。等供应端的压力慢慢释放,这期货价格说不定还能慢慢回稳——毕竟没人真能靠“辟谷”过日子,肉蛋始终是餐桌刚需。$牧原股份(SZ002714)$ $晓鸣股份(SZ300967)$ $双汇发展(SZ00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