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以说唯一亏钱的投资是@乐信 ,其他的要么仓位很小,要么即便是低点卖了换了别的公司,最终钱也赚回来了。
如果只看财务数据,小贷公司老大@奇富科技 也就4x pe,1.4xpb,老二@信也科技 因为有海外业务给到5x pe,1.1x pb,老三@乐信 今年3x+ pe,0.7x pb,明年2x+ pe。再往下的@小赢科技 @嘉银科技 1.5x pe, 0.55xpb;1.3x pb。
另外,这个行业的股东回报也很好:qfin有10%的年回购 + 4%的股息,1.4x pb。finv有6%的回购 + 3%的股息,lx是5%的回购(包括ceo1%的回购)+10%的股息,xyf是17%的回购额度 +4%的股息,jfin 7%的股息但没什么回购。
最后就是流通股的问题,qfin 80%流通股,finv 40%,lx 70%,xyf 40%,jfin 23%。【以上数据就是个大概,准确的回购速度也不清楚,分红我没自己查公司的指引,错了大家指出。】
综上所述,只看财务数据,这不说是1尺栏(净现金回购的公司算一尺栏),最多是2尺(因为这些公司有多少现金说不清楚)。但xyf和jfin也是明摆着能用账上现金把公司的流通股买光的。
财务看过了,看看业务:xyf和jfin都是顶着36%做的,这就不说了。【以下信息不公告,是推测值】qfin 15%的24-36%volume 和20%的利润,finv少点,lx多点。总的来说,如果24-36%不能做,这三家公司少个20-40%的利润还是可能的。另外,如果24-36%不能做,24%以内的坏账可能也会上涨一点,毕竟有多头贷款的问题。保守的看少歌30-50%的利润是可能的。
高息贷款这个生意还是很好的,尽管银行信用卡贷款都开始亏钱了,高息的net take rate还能有2-4%。而且这个行业就是越高利息,越高net take rate。这也合理,毕竟承担了更大的周期风险。这些贷款用户大多是没有固定工作,办不了信用卡的年轻人,一个月还1000块,他们只要想还,无论是进厂打工,还是去送外卖都能解决。实在不行找爸妈要也能还上。但是吧,这个东西确实不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跟大学生贷款一样,这些人不太应该提前消费。
政策上之前窗口指导过24-36%的贷款,过去一年各家都开始猛贷24-36%。国家从4月份出文开始,口径是越来越严格。从开始不否定24-36%,到后来限制24-36%,再到现在24% + 大权益也限制。这是不容忽视的。另外,按照常识推断,24-36%这部分贷款迅速增长是很危险的,适当的踩踩刹车是必要的。最后这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已经是这些年跑出来最靠谱的,最服从监管的机构。让他们都死了肯定是不对的。以上三点就决定了管控的力度。妄想维持现在24-36%的规模增速是错误的,觉得公司价值清零也是错误的。
所以,我倾向于从pb的角度和股东回报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极端的情况xyf和jfin的老板把流通股都回购了,然后变成个屯币公司,pb就从0.5变成了1.5。qfin利润变成60亿,finv和lx明年利润变成20亿,给个3x pe,20%的股东回报,算是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了。那么xyf、lx确实是到了这个安全边际的范围。
情绪上,真出个正式的监管文件,恐怕还是又排跌,那也差不多就是补货的时机了。长期看,这个行业还是有需求的,只要稳健发展,玩家少一点大家的日子会更好。这次要不是24-36%冲得太猛了,恐怕监管的刀也不会掉下来的这么快。
最后,还有个变量,lx的电商业务似乎是个解法,我赚你20%的毛利,然后带给你24%的利息。这个有两点好处,1)借款都是用来消费的,不会产生借新债还旧债的问题,防止系统性的风险,2)这确实也没法监管,这个不行,那阿里的花呗,京东的金条怎么办呢?要怎么设这条线了,24%不让贷,我赚你30%的毛利,带给你18%的利息可以么?而且如果24-36%其他渠道都不能贷款了,lx的电商可能需求会更大一些。
说的不好的雪友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