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柠檬(LULU)$ 在9月5号发了财报,当天跌了18%。已经从24年年初的最高点500跌到了今天的167。让我们看看,到底Lululemon发生了什么。
公司60%的收入来自美国,10%来自加拿大,30%来自剩下的国家。
其中30%的剩下国家,增长势头良好,年化20%的在增长。问题主要出在美国的收入,是持平,甚至在有些季度,或者从Comparable Sales的角度是有1~2%的下降的。这非常吓人,至少吓到了过去这一年跑路的投资人。你Lululemon最大的市场,开始不增长了吗。
关键是,美国人对Lululemon卖不动这事,体感还是很强烈的。Alo Yoga的衣服版型就是更时髦,还有Vuori, Skim等一系列新玩家在抢市场。身边总有女性朋友从Lululemon的客户转变成Alo的客户。“Lululemon打不过Alo”这个,就显得有点道理。
除此之外,就是关税的问题。
(1)有40%的衣服原产地是在越南,30%的布料来自中国,进口到美国的时候,会加20%左右的关税。
(2)另外一个问题是取消了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邮寄的免税额度。美国Lululemon电商销售占美国总体销售的40%。这里面超过70%的美国电商订单,都是从加拿大寄过来的包裹,不交税。
整体关税来看,会让净利润下降10~15%。
这样一看,这瑜伽裤在最大的美国市场卖不动了,被Alo/Skim/Vouri按着头打。关税又让整个净利润要下降10~15%。这就看着挺吓人的吗。
===================
关税的事情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没什么好说的,短期少赚点就少赚点呗。也没啥办法。下面我主要讨论业务上的问题。
Lululemon就一个问题,衣服不好看,卖不动了。这是根本原因,所以才会有乱七八糟的现象产生,比如Price Markdown变多了,因为seasonal的新品要清库存,要降价。比如,inventory build-up,定的货卖不掉,不就库存挤压吗。Gross Margin下降,货卖不掉,revenue少,那Gross Margin能不下降吗。
乱七八糟,各种各样accounting上的说法。总归就一句话,Lulu的货,仙女们没看上,不爱买。Earnings Call也说了,只要是get product right, everything else will follow。
Lululemon还是个零售企业,和拼多多搞人货匹配,Walamrt/Costco做assortment, SKU管理,都是一个道理。
我继续来breakdown。
Lulu的产品里面,60%是属于Performance Activewear,也可以叫Technical Activewear。穿着就是用来参加锻炼活动的,具体分为5个细分类:Yoga, Run, Train, Tennis, Golf。好消息是,Lululemon在这个赛道上还是有很强的竞争力,表现就是,在整体technical activewear赛道,Lulu的市场份额还是在提升的。
Lulu的主要问题出在剩下的40%产品里面,我就叫它Lifestyle业务线。你会看到有人叫Casual and Lounge业务线。就是哪些,你可以穿着去运动,但是你要是平时穿着去上班,出去参加别的活动,也没有问题的那种。
Lulu的Lifestyle业务线是被Alo按在地上打的。主要就是不够trendy,仙女喜欢到Alo去买那些版型,设计更好的。然后Lulu就卖不动货了。
好,我来讲,为什么Lulu在Lifestyle这个赛道出了问题。
Lulu在Lifestyle这个赛道,过于依赖一个大的Franchise/Lines的贡献了,而且让这几个品类的生命周期走的过长了。比如:Scuba, SoftStream, and Dance Studio。说人话,就是这几个系列的衣服,他多年都不改设计,一直卖同一款。客户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或者说,反正你都不改设计,我也不着急买。然后就卖不动货了。
所以,这个问题是,Lifestyle业务线缺少Newness/Freshness。继续说,就是缺乏新的产品线,已经已有产品线需要新的fresh new look。
=======
现在,你大概可能已经感觉到了问题所在。
一个产品线要做到,经典永流传,那是奢侈品做的东西。比如Hermes的Birkin,Tiffany的六爪钻戒,LV的老花。这个是specific的luxury strategy,要的就是经典永不过时。Luxury的逻辑是要去dominate客户,品牌要给客户赋能。
另外一个极端是Zara/Shein的快时尚。Zara一年上10万件新品,Shein一年要上20万件新品。讲究的就是,不断上新品。公司的能力就是,预测客户的喜好;快速开发新品,从concept到上架销售时间周期短;如果出现爆款,供应量能跟得上做生产。
从快时尚到奢侈品,这是spectrum的两端。Lululemon自己要做好这个平衡。Lulu显然不是奢侈品,一个单品可以卖10年。实践证明,Lulu需要trendy product,去引领潮流,客户对Lulu是有这个需求的。如果Lulu不去满足客户的这个需求,客户就跑去Alo买。就是简单的,客户要什么,你就卖他什么。
这个不断上新品,和保持已有Iconic Product Line的Balance需要Lulu自己做好。这个就是新的挑战。我不觉得这是Rocket Science,我觉得,这是认真做可以做的好的事情。
Shein/Zara拥有的快时尚能力,快速出单品,单品爆单后供应链跟得上。这都是行业内有解决方案的,而且Lulu也不需要那么极端的业务能力,有个差不多就够用了。另外具体的设计,这就很难说,Alo设计的就一定更吸引人。这个东西投钱,投人才是可以解决掉的。
我也做了一下research,25 Q2是Lulu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自己有这个问题,缺乏newness/freshness。也提出了concrete的解决方案,量化的来看,从assortment里面23%的新品,提升到35%是新品。这件事在26年Q1开始有比较好的呈现。
Lulu知道问题在哪里,他又花心思去解决。我觉得,in good faith,似乎也就那么回事,应该也能解决的差不多。
我想讨论一下Lululemon的clients loyalty的问题。Lulu的新客户,还是呈现出,在Lulu家消费越来越多的态势。主要遇到的问题,是跟着Lulu很多年的,高消费客户,在Lifestyle这个sector的消费越来越少了。还是那个问题,inject newness/freshness就好了。
==========
业务面讲完了,我想谈谈这个公司贵不贵的问题。
在美国,Sportswear整个赛道是年化3%的往前跑,Athleisure这个是9%的年化往前跑。Lulu是在Sportswear的细分领域发展,Athleisure对应着Lulu 40%产品的Lifestyle业务线。
Lulu所处在的,可能overall是5%左右长期tailwind的行业。如果说运气好点,就是在海外市场可能有比较好的空白可以做增长,比如中国的增长进行时。已经26年要在印度开店卖了。Lulu在Outside of America是有20%的年化增长的。
但是面对行业的竞争,又存在自己犯错了,在Lifestyle上被Alo等友商按着头打,客户被抢走了。Lulu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在想办法解决。在核心的techinical sportswear上,还是显示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市场份额还在提升。
我觉得,Lulu应该能算得上是Fair Business。有自己很强竞争力的techinical sportswear,又有增长比较快的海外市场。但是又面对增长乏力的美国本土,以及过去犯错导致竞争不过友商的lifestyle sector。
从价格上看呢,Lulu,现在是13x Forward PE。管理层给到的25 fiscal year的EPS是$13,已经考虑到了关税,已经lifestyle乏力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还算是conservative的EPS的情况下,卖13x PE。我觉得很难说这事贵的。不论去benchmark Nike的30x PE, Adidas的26x PE,也得出的简单结论就是便宜。
这里还有Gap这家公司,过去10年都是flat的revenue,卖10x PE。Lulu显然还有非常快速增长的海外市场,以及Lulu的品牌心智远高于Gap,Lulu引领的这批瑜伽裤品牌,也算是整体跑赢sportswear的赛道。从这个角度,也不能说Lulu贵。
所以,说Lulu是个公司是cheap price for fair business。我觉得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是要说有那么诱人的便宜,我也是没太看出来。所以,算得上是个烟蒂股。如果Lulu接着跌到$100以下,我觉得这个就可以看得出来是非常便宜了,属于no-brainer类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