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出租车即将爆发?该跑步进场了吗?

用户头像
MVInvest
 · 北京  

一、最新进展

全球化扩张加速:中国厂商正积极向海外扩张,计划在未来若干年内在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大规模部署 Robotaxi。

$文远知行(WRD)$$Grab Holdings(GRAB)$ 在东南亚(新加坡)开展测试并计划年底部署;

$百度(BIDU)$ Apollo 与 Lyft 筹划在英国和德国部署(目标 2026 年起);

Momenta 与 Uber 在慕尼黑开展测试。

中东为重点战场:阿联酋与沙特成为诸多中国玩家的首选放量市场(WeRide、Pony.ai、Baidu Apollo 等在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多哈开展试点或部署)。

当地票价较高、监管与公众反弹相对较小,成为快速验证商业化模型的试验田。

美中技术与路线分歧

Waymo 已在多座城市实现无人驾驶商业化与全天候运营;

Tesla 采取“纯视觉(仅摄像头+AI)”路线,主张以低硬件成本实现快速规模化。

中国厂商以低成本车辆与紧密供应链整合为优势,且积极与本地出行平台合作(Uber、Lyft、Grab)推动海外扩张。

当前市场规模与预期

目前全球可识别的 Robotaxi 车队规模约 4,000 辆(主要集中在美中),有机构预计到 2035 年车队或达约 6,000,000 辆

另有预测显示到 2040 年 Robotaxi 可能仅占全球乘用车保有量的约 1–1.4%,但可贡献约 7% 的乘客公里数(更高利用率)。

有资料称该赛道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达 3300 亿美元

二、为什么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在到来

明确的社会需求驱动:老龄化社会、司机短缺与出行服务需求,使 Robotaxi 在日本、中东等地具有明确的现实需求。

高利用率的商业想象:虽然保有量占比低,但 Robotaxi 的行驶里程占比可能远高于保有量占比(预测到 2040 年贡献约 7% 的乘客公里数),一旦模式成熟,单车产出/收益潜力较高。

中国厂商的成本与供应链优势:中国方案的车辆单价显著低于 Waymo 等美企,比如Baidu 的车辆接近 $30,000,而 Waymo 的 Jaguar I-Pace 超过其三倍,这为大规模海外部署提供了价格优势。

平台合作路径:与 Uber、Lyft、Grab 等平台合作,为中国厂商提供现成流量入口与本地化运营通道,降低商业化门槛。

三、障碍与主要风险

利用效率尚未显著优于传统出行:Waymo 在旧金山仍有超过 50% 时间空驶,乘客平均约 1.5 人/趟,短期内尚未显著提高整体交通效率。

规模化盈利依赖密集部署:单一城市、少量车辆难以实现盈利;要达成正向单车经济必须达到“真实规模”部署。

监管与公众信任问题:尽管中东监管相对宽松,但欧美、日本等地监管严格(例如日本规定有人在车上随时接管),安全事故或监管收紧会严重影响扩张。

技术路线分歧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同公司采用不同技术栈(例如 Waymo 的多传感器、Tesla 的纯视觉),短期难以判断哪一条路径将成为行业主流,影响成本结构与合规难度。

地缘与政策风险:跨国部署涉及数据存放、实体注册与本地雇佣等合规问题(材料中提到有公司在欧洲注册新实体并本地雇员以化解相关顾虑),地缘政治与数据治理可能成为潜在障碍。

四、核心公司与竞争格局

目前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总体格局为:美方技术先行(本土深耕) + 中方低成本快速出海 + 平台合作加速商业化

Waymo(美国):领先的运营经验与技术验证,已实现无安全员运营与全天候服务,在本土具有先行的商业化样本。

Tesla(美国):提出“无雷达/无激光雷达、纯摄像头+AI”路线,若被监管接受并技术可行,具规模化潜力。

Baidu Apollo(中国):在中国规模最大、覆盖多个城市、并拥有成本优势(接近 $30k 单车)。

Pony.ai、WeRide、Momenta(中国):积极海外扩张,与 Grab、Uber 等平台合作进行部署或测试;WeRide 在中东(阿联酋、沙特)与 Uber 合作示范并已在当地开展运营测试。

平台伙伴(Uber、Lyft、Grab):作为流量与结算端的关键合作方,已与中方技术/制造商签署合作,推动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市场部署。

五、投资要点

关注“规模化路径”与“流量入口”:优先关注那些已与 Uber/Lyft/Grab 等平台达成深度合作、并能在监管友好市场快速扩张的运营/技术方。

中长期为主、分阶段布局:短期内车队和营收仍很小,投资需以中长期视角看待(市场普遍预期表明到 2035/2040 才见显著量级)。

市场选择重要:中东与部分对自动化持开放态度的城市,是检验商业模式与实现早期盈利样板的优先地区。

技术路线仍不确定:Waymo 的多传感器路线与 Tesla 的纯视觉路线各有利弊,投资时需关注监管接受度与实际运营安全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