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达半导:IGBT 领域的国产之光
作为国内 IGBT 模块的绝对龙头,斯达半导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占率高达 28%(2024 年数据),全球排名第五,仅次于英飞凌、三菱等国际巨头。其产品覆盖超过 300 万辆电动车,成为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在工业控制领域,斯达半导的 IGBT 模块也占据国内 20% 的市场份额,与汇川技术、禾望电气等深度绑定。
2. 扬杰科技:SiC 赛道的领跑者
扬杰科技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布局最为激进,其 SiC MOSFET 产品已通过 AEC-Q101 车规认证,并进入比亚迪、小鹏的供应链。在 SiC 器件市场,扬杰科技的国内市占率约 15%,仅次于中车时代电气,尤其在光伏逆变器领域,其 650V/1200V SiC 模块市占率超过 20%。此外,扬杰科技还是全球少数同时具备 SiC 衬底、外延、芯片及模块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之一。
3. 捷捷微电:晶闸管的隐形冠军
捷捷微电在晶闸管市场的地位无人撼动,国内市占率高达 28.5%,前十大厂商合计占据 93.8% 的市场份额江苏捷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其晶闸管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尤其在空调压缩机控制领域,市占率超过 40%。不过在 IGBT 和 MOSFET 市场,捷捷微电仍处于追赶阶段,2024 年 IGBT 营收占比不足 5%,主要客户集中在中小功率变频器厂商。
1. 斯达半导:专精 IGBT 的垂直整合
斯达半导的核心产品是车规级 IGBT 模块,电压覆盖 600V-1700V,电流从 50A 到 1200A,可满足新能源汽车主驱、OBC、DC/DC 等全场景需求。其第七代微沟槽 TrenchFieldStop 技术将模块效率提升至 98.5%,同时通过自研 SiC MOSFET 芯片,推出车规级 SiC 模块,2024 年出货量突破 50 万套。在封装工艺上,斯达半导采用双面冷却技术,体积比传统封装缩小 30%,已应用于宁德时代的液冷储能系统。
2. 扬杰科技:三代半导体的全栈布局
扬杰科技的产品矩阵最为多元,包括 SiC MOSFET、SiC SBD、IGBT 单管、超结 MOSFET 等。其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占营收比重已达 2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 SiC 领域,扬杰科技推出 G2 代 650V/1200V SiC MOSFET,导通电阻比国际竞品低 10%,并开发出 950V/600A 三电平 IGBT 模块,适用于 800V 高压平台车型。此外,扬杰科技的车规级 MOSFET 已量产近 200 款,覆盖转向、燃油泵等系统,其中 JMSHO40SAGQ 型号通过 AEC-Q101 认证,性能对标英飞凌同类产品。
3. 捷捷微电:晶闸管的坚守与突破
捷捷微电的晶闸管产品以高可靠性著称,其 500V-1200V 系列产品在工业焊机市场的市占率超过 50%。在 MOSFET 领域,捷捷微电推出 80V-500V 超结 MOSFET,采用 DFN 封装工艺,体积比传统 TO-220 封装缩小 60%,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快充领域。2024 年,捷捷微电的车规级 MOSFET 量产百余款,其中部分型号进入比亚迪供应链,但整体车规业务占比仍不足 10%。在 IGBT 领域,捷捷微电的 650V/1200V 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良率稳定在 95% 以上,但主要客户仍以中小功率变频器厂商为主。
1. 斯达半导:车规认证的护城河
斯达半导的核心壁垒在于车规级认证体系。其 IGBT 模块通过 IATF 16949 认证,并获得大众、宝马等国际车企的 VDA 6.3 过程审核,认证周期长达 2-3 年,形成天然竞争壁垒。此外,斯达半导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建立战略合作,确保 12 英寸 IGBT 芯片的稳定供应,产能利用率长期保持在 90% 以上。
2. 扬杰科技:垂直整合的成本优势
扬杰科技通过 IDM 模式实现 SiC 全产业链布局,其自建的 6 英寸 SiC 衬底产线良率达 75%,成本比外购低 30%。在封装环节,扬杰科技采用银烧结技术,模块可靠性比传统焊接工艺提升 5 倍,已通过华为、阳光电源的 2000 小时耐久性测试。此外,扬杰科技的车规级 SiC 模块已进入欧洲市场,获得德国莱茵 TÜV 认证,成为少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产 SiC 厂商。
3. 捷捷微电:晶闸管的工艺壁垒
捷捷微电的晶闸管技术壁垒体现在芯片设计和封装工艺。其自主研发的平面型晶闸管芯片厚度控制在 100μm 以内,漏电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50%,并采用玻璃钝化工艺,产品寿命可达 10 万小时以上江苏捷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封装环节,捷捷微电的 TO-247 封装良率达 99.5%,成本比同类产品低 15%,这使其在价格敏感型市场占据优势。不过在 IGBT 领域,捷捷微电尚未建立显著的技术壁垒,其 650V IGBT 芯片仍依赖华虹半导体代工,产能稳定性存在风险。
1. 斯达半导:高投入驱动的技术迭代
斯达半导 2024 年研发投入 3.54 亿元,同比增长 23.27%,研发人员占比 35%,其中博士团队达 50 人。其研发重点集中在 SiC 器件和车规模块,已申请 SiC 相关专利 200 余项,其中 1200V SiC MOSFET 的短路耐受时间达 5μs,接近英飞凌水平。此外,斯达半导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 SiC 器件的高温可靠性问题,目标将工作温度从 175℃提升至 200℃。
2. 扬杰科技:三代半导体的全链条创新
扬杰科技 2024 年研发投入 4.23 亿元,同比增长 19%,研发人员占比 28%,其中 SiC 领域研发人员超 300 人。其研发成果包括:开发出全球首款集成驱动芯片的 SiC 模块,体积缩小 20%;在 SiC 衬底领域,实现 4H-SiC 单晶片的位错密度低于 1cm⁻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扬杰科技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合作,在 8 英寸 SiC 外延技术上取得突破,预计 2025 年量产 8 英寸 SiC 晶圆,成本降低 40%。
3. 捷捷微电:渐进式创新的局限
捷捷微电 2024 年研发投入 2.72 亿元,同比增长 5.7%,研发人员占比 22%,但核心技术团队中缺乏功率半导体领域的资深专家。其研发重点仍集中在晶闸管的性能优化,例如将 500V 晶闸管的通态压降从 1.2V 降至 1.0V,而在 IGBT 领域,其 650V 产品的开关损耗比斯达半导高 15%,主要依赖工艺优化而非结构创新。此外,捷捷微电的车规级 MOSFET 研发进度落后于预期,原计划 2024 年量产的 1200V SiC MOSFET 推迟至 2025 年 Q2。
1. 斯达半导:新能源汽车的超级红利
新能源汽车是斯达半导的核心增长极,2024 年相关收入占比 59.25%,同比增长 26.72%。随着 800V 高压平台普及,车规级 SiC 模块需求爆发,斯达半导已获得欧洲某头部 Tier1 的 10 万套订单,预计 2025 年 SiC 业务收入突破 10 亿元。在储能领域,斯达半导的 1200V IGBT 模块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链,2024 年出货量同比增长 120%,欧洲市场订单占比提升至 30%。
2. 扬杰科技:三代半导体的双轮驱动
扬杰科技的增长动力来自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两大领域。在汽车电子方面,其 SiC 模块已进入比亚迪海豹、小鹏 G9 的供应链,预计 2025 年车规业务收入达 20 亿元,占总营收 30%。在光伏领域,扬杰科技的 1200V SiC MOSFET 模块适配华为、阳光电源的 1500V 系统,2024 年出货量同比增长 150%,市占率提升至 25%。此外,扬杰科技的 8 英寸 SiC 晶圆项目将于 2025 年 Q3 投产,预计新增年产能 72 万片,支撑未来 3 年 50% 的复合增长率。
3. 捷捷微电:传统业务的升级与突围
捷捷微电的传统晶闸管业务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影响,2024 年收入同比下滑 8%,但工业控制领域需求增长 12%,部分抵消了消费端的下滑。在汽车电子领域,捷捷微电的车规级 MOSFET 已进入比亚迪、长城供应链,2024 年出货量达 5000 万颗,但整体车规业务收入不足 3 亿元,占比仅 10%。其车规级封测项目预计 2025 年新增 14 亿只产能,目标在 2026 年车规业务占比提升至 20%。不过,捷捷微电在 IGBT 和 SiC 领域的技术差距可能限制其高端市场拓展。
1. 斯达半导:高研发投入下的短期承压
2024 年斯达半导营收 33.9 亿元,同比下降 7.4%,主要受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导致的模块降价影响;净利润 5.08 亿元,同比下降 44.2%,但研发投入逆势增长 23.27% 至 3.54 亿元。其毛利率维持在 3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车规级产品的高溢价。现金流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9.63 亿元,同比增长 151.5%,显示出较强的造血能力。
2. 扬杰科技:规模扩张中的利润平衡
2024 年扬杰科技营收 60.33 亿元,同比增长 11.53%;净利润 10.02 亿元,同比增长 8.5%,毛利率 29.63%,低于斯达半导但高于行业平均。其研发投入 4.23 亿元,占营收 7.02%,主要用于 SiC 晶圆产线建设。负债率方面,扬杰科技的有息负债率为 18.7%,处于行业合理水平,但在建工程同比增加 88.73%,未来产能释放可能带来折旧压力。
3. 捷捷微电:盈利改善与增长瓶颈
2024 年捷捷微电营收 28.45 亿元,同比增长 35.05%;净利润 4.73 亿元,同比增长 115.87%,毛利率 36.34%,创历史新高。这主要得益于晶闸管产品提价 10% 以及 MOSFET 业务毛利率提升至 38%。不过,其研发投入占比 9.56%,同比下降 2.65 个百分点,可能影响长期技术竞争力。现金流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7.2 亿元,同比下降 22.97%,主要因应收账款增加 90.17% 至 10.2 亿元。
1. 斯达半导:技术溢价下的估值博弈
当前斯达半导市盈率(TTM)52.66 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 35 倍,反映市场对其车规级 IGBT 和 SiC 业务的高增长预期。券商预测其 2025-2027 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 30%,对应 PEG 约 1.7,处于合理区间。风险点在于新能源汽车需求不及预期导致的价格战加剧,以及 SiC 模块良率提升不及预期。
2. 扬杰科技:SiC 赛道的估值弹性
扬杰科技当前市盈率(TTM)约 45 倍,低于斯达半导但高于捷捷微电,主要因 SiC 业务尚未完全放量。券商预测其 2025 年净利润将达 13 亿元,对应市盈率 30 倍,PEG 约 1.2,具备估值修复空间。若 8 英寸 SiC 晶圆项目顺利投产,2026 年市盈率有望降至 25 倍,成为估值洼地。
3. 捷捷微电:传统业务的估值天花板
捷捷微电当前市盈率(TTM)56.76 倍,高于行业平均,主要因 2024 年净利润高增长带来的基数效应。券商预测其 2025 年净利润增速将放缓至 20%,对应市盈率降至 40 倍,PEG 约 2.8,估值偏贵。其估值提升依赖车规级业务的实质性突破,否则传统业务的增长瓶颈将制约估值上限。
斯达半导是功率半导体国产化的标杆,其车规级 IGBT 和 SiC 模块的技术领先性使其成为长期赛道的首选,但需关注短期业绩波动。
扬杰科技在 SiC 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和成本优势,使其更具爆发力,适合布局第三代半导体的长期投资者。
捷捷微电的晶闸管业务护城河深厚,但在 IGBT 和 SiC 领域的追赶速度决定其能否突破估值天花板,适合关注其车规级业务进展的波段投资者。
功率半导体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的双重驱动周期,三家企业的差异化路径折射出行业的多元化机会。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在技术领先性、增长确定性与估值合理性之间寻找平衡。
操作层面:功率半导体偏类似于硬件制造业,稳定性相对较高,均以周线为操作标准,斯达半导最性感,下游成长性最高,可在90元附近第一次买入,扬杰科技主要考虑成本综合因素,在58元附近第一次买入、捷捷微电作备选,关注其高端产品的进度,不作买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