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露歆
资本市场总藏着意想不到的荒诞——复宏汉霖(02696.HK)用一场“募资变理财、理财变巨亏”的操作,彻底撕碎了上市公司“合规经营”的遮羞布。当港交所的罚单砸下,这桩尘封六年的隐秘往事曝光,才让外界看清:这家曾被捧为“生物医药明星”的企业,竟把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变成了高管随意豪赌的筹码。
2025年9月2日,港交所一份纪律声明引爆舆论:复宏汉霖因违规挪用募资,被公开谴责;联合创始人、前CEO刘世高因严重失职,不仅被点名批评,还被强制接受26小时合规培训。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2019年那笔荒唐的投资——上市首日,公司就将1.17亿美元(约8.4亿人民币)募资,投向了关联方的高风险项目。如今,这笔钱只剩“6636万美元(约4.7亿人民币)未收回”的烂摊子,累计亏损超10亿,投资者的信任与公司的口碑,早已被亏得一干二净。
复宏汉霖15周年庆典
上市首日就“变脸”:31亿募资,29%转头投给“自己人”
2019年9月25日,本该是复宏汉霖的高光时刻。
作为生物医药赛道的热门企业,它登陆港交所首日就募集31.47亿港元(约4.03亿美元),市场期待它能用这笔钱推进临床试验、研发新药——招股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募资优先用于生物类似药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闲置资金存短期低风险存款”。
可谁能想到,上市当天,时任CFO张子栋就签了一份“致命协议”:把1.17亿美元(占募资29%)委托给尚乘环球(现名奥翱骜集团)理财。
更诡异的是尚乘环球的身份——它既是复宏汉霖IPO的联席承销商,又是这次投资的管理人。相当于“左手帮公司募资,右手就接下公司的理财委托”,利益捆绑的猫腻,明眼人一看便知。
高管决策像“过家家”:CEO不看协议,350万管理费先付了
这笔近10亿人民币的投资,决策过程荒唐得像一场闹剧。
时任CEO刘世高,作为公司一把手,既没审阅过投资协议,也没提交董事会审议。据港交所披露,他仅凭张子栋的口头汇报,就拍板批准了这笔投资。
更离谱的是,上市次日,公司就匆匆支付了350万美元(约2500万人民币)管理费给尚乘环球——钱还没见收益,先把“好处费”给了,完全跳过内部风控、合规审查,仿佛这笔钱不是公司的募资,而是高管手里随意支配的“零花钱”。
投资者后来才知道,这份投资协议里藏着“两年内不能撤资、到期自动续期”的霸王条款。复宏汉霖等于把钱扔进了“不能反悔”的陷阱,连基本的资金控制权都丢了。
资金变“黑洞”:投给关联实体,追款追了5年还没要回
尚乘环球拿到钱后,操作更让人头皮发麻。
它没按约定做低风险理财,反而把1.17亿美元全买了债券,又用债券换了“私人实体发行的承兑票据”。这些私人实体,还疑似与尚乘环球有关联。
简单说,复宏汉霖的钱,最终流进了“自己人”控制的口袋。
从2020年起,公司就开始追款,可对方要么拖延,要么拒绝。直到2024年底,仍有4.7亿人民币没收回。2023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实在看不下去,在年报里出具“保留意见”,直言“无法核实这笔投资的真实性”——至此,这桩被隐瞒3年的违规操作,才被迫曝光。
财报数据更刺眼:2021年,公司计提1.91亿亏损;2022年,又亏1.99亿。加上未收回的4.7亿,累计亏损超10亿,原本该用来救死扶伤的研发资金,全成了关联方的“唐僧肉”。
三年瞒报终曝光:投资者被蒙在鼓里,股价跌穿地板
最让投资者愤怒的,是复宏汉霖长达三年的“刻意隐瞒”。
2019、2020年年报里,公司只字不提这笔投资,反而谎称“募资按计划投入研发”;2021年计提亏损时,也只含糊写“其他资产减值”,绝口不提钱亏在了哪里。
直到2022年,纸再也包不住火,公司才首次披露这笔投资。可此时,投资者的损失早已无法挽回:股价从上市高点一路暴跌,市值蒸发数十亿,不少散户套在高位,投诉无门。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怒斥:“招股书是骗钱的幌子,高管拿我们的钱去赌,亏了就藏着掖着,这和诈骗有什么区别?”
港交所怒罚:不是终点,而是给所有上市公司敲警钟
港交所的处罚,看似是对复宏汉霖的惩戒,实则是给整个资本市场提了个醒。
监管层明确指出:复宏汉霖不仅违规挪用募资,还隐瞒关键信息,严重侵犯投资者知情权,违反了上市规则的底线。
可处罚再严厉,也补不回投资者的损失——那些期待“新药救市”的患者,等不到研发推进;那些信任公司的股东,扛不住股价暴跌。
如今,复宏汉霖的研发管线停滞、资金链紧张,口碑一落千丈。而这场闹剧留下的疑问,至今没答案:尚乘环球与公司到底有多少利益勾结?未收回的4.7亿还能要回来吗?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生物医药这类“重募资、轻治理”的赛道,会不会还有更多“复宏汉霖”?毕竟,当上市公司把募资当成“私产”,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投资者。
这场超10亿的亏损,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次赤裸裸的“资本失序”。它提醒所有人:资本市场的信任,从来不是靠招股书的漂亮承诺,而是靠每一次合规的决策、每一次透明的披露。一旦突破底线,再亮的“明星光环”,也会沦为“过街老鼠”。
责任编辑:张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