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饮汇观察
2025年6月30日,中国最大椰子水品牌if的母公司IFBH(以下简称“if”)登陆港交所,开盘股价即飙升近60%,即使后续有所回落,涨幅仍超40%,市值突破百亿港元。
这一场资本盛宴中,一个身影尤为瞩目——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通过其持股超30%的道合承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斥资认购84.68万股,占IFBH全球发售股份的2.03%。这些私募巨头们为何重仓一家椰子水新贵?答案藏在IFBH令人咋舌的财务数据与商业模式中。
这家仅46名员工(5人研发+20人销售) 的公司,2024年创造了11.6亿元人民币营收和2.45亿元净利润,人均创收高达2520万元,远超传统饮料企业。其核心武器是极致的轻资产模式:无自有工厂、无仓库,生产、物流、销售全盘外包,仅聚焦品牌营销与产品创新。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成效斐然——毛利率稳定在36%以上,净利率从2023年的19.2%提升至2024年的21.1%,在消费疲软期堪称奇迹。
显而易见,钟睒睒的入场,既是对健康饮品赛道前景的背书,更是对“轻资产高效率”商业模型的投票,资本在if身上看到了以小博大的可能性。资本的助力,能否让if的未来能承受这种“模式”之轻?
风口起舞与暗流涌动
IFBH的成功本质上是精准捕捉了椰子水市场的爆发契机。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间中国椰子水市场规模从1.01亿美元激增至10.93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0.8%。这一井喷式增长始于2022年"生椰拿铁"现象级爆款对消费者心智的唤醒。if通过李佳琦直播间单场售罄5万件、刘畊宏带货拉动单月销售额环比增长300%等营销奇袭迅速抢占市场,最终以34%的市占率成为中国市场绝对龙头,并跃居全球第二大椰子水企业,仅次于Vita Coco。
然而辉煌业绩的背后暗藏多重危机。原料供应完全依赖泰国椰青的单一供应链体系极为脆弱,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泰国椰子减产15%,原料价格暴涨20%的教训历历在目,加之泰国政局动荡、极端天气频发等不确定因素,供应链风险持续高企。虽然公司计划降低关联采购比例,但短期内对泰国General Beverage的依赖仍难以根本改变。
◎图源:小红书用户@希同饮品甄选
轻资产模式带来的渠道控制力缺失同样棘手,前五大客户贡献97.6%收入的集中度,使得if在终端陈列和促销策略上缺乏话语权,特别是在盒马、山姆等新零售渠道要求"独家定制"时更显被动。更关键的是,缺乏直营渠道导致消费者数据获取困难,产品迭代与精准营销面临信息盲区。
市场竞争态势同样不容乐观。行业爆发吸引超过50个品牌涌入,价格战日趋白热化。1L装终端售价从2023年的19.1元/100ml快速下滑至14.6元,盒马自有品牌低至9.9元/L,朴朴优赐10.9元,蔻泉1.1L仅售9.5元的价格攻势下,if官方旗舰店单瓶350ml约6元的定价显得格外突兀。与此同时,椰子水品类的农业属性决定了其规模天花板明显低于传统饮料,且易受自然周期制约。
当if试图从"椰子水专家"转型为"全球健康饮料平台",计划拓展气泡水、咖啡等品类时,轻资产模式在需要复杂供应链把控的新领域可能面临失灵风险,46人团队能否支撑多元化扩张的战略雄心令人存疑。
跑得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IFBH上市募资净额10.74亿港元,计划投向仓配建设与海外并购,看似向重资产转型,但招股书同时强调“维持轻资产优势”,其战略矛盾性在此显现——风口期轻资产可高效收割红利,但长期壁垒需重投入构筑。纵观行业,元气森林自建工厂、农夫山泉掌控水源的案例已经印证,全产业链能力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钟睒睒的入场券给予if资本助力,但首日暴涨40%仅是序幕。当消费热潮退去,这家依赖46人创造10亿生意的公司,能否在原料危机、价格厮杀与品类转型中,将“借势”的机遇转化为“造势”的护城河,才是真正的赛场。就如招股书的警示:“我们面临激进定价、供应链中断等风险”。
因此,If虽然成功拥抱资本,但真正的竞赛此刻才刚鸣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