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2届 Milken Institute 亚洲峰会“AI 驱动的产业变革”论坛上,百融云创CEO张韶峰表示:AI 的价值不以参数规模计,而以可计量的业务结果。关键在于将大模型落成为可商用、能执行、可考核的岗位化智能体(“硅基员工”),通过平台化能力实现规模化上岗,让 AI 直连企业 KPI 与经营结果。
张韶峰指出,如果仍把 AI 视作“锦上添花的工具”,它难以进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谈不上对表核心业务指标。“我们以‘结果为单位’来衡量并交易 AI 的价值,让 AI 成为企业可计量、可结算的新生产力单元。”围绕这一目标,百融云创将企业软件从“卖工具、交付即结束”的旧逻辑,转向按结果付费的价值共创:硅基员工像人一样接受 SLA/KPI 考核,与业务成果直接绑定,创造的价值再进行收益分享。
在方法论上,百融云创形成了“基础模型为引擎—‘百工’智能体构建平台为生产线—高 ROI 场景为抓手”的路径:“百工”通过模块化与工程化(提示工程、RAG、智能体编排等),将智能体开发从单点项目升级为流水线式批量产出,显著降低试错成本与部署门槛;硅基员工以“可复制、可审计、可结算”的形态进入前中后台岗位并协同运行,并通过对外开放底座与工具链,与生态伙伴共同沉淀行业 know-how,用“结果”而非“价格”连接供需两端。
落地层面,百融云创已在多个高潜赛道形成可复用实践:在财富管理场景,某商业银行引入多智能体协同的“硅基员工团队”,前台负责意向筛选与邀约,中台进行风险提示与产品匹配,后台承担合规审核与流程把控,链路打通、减少信息割裂,新增长尾用户 4000+;在法务与合规场景,硅基员工执行合同审核、风险提示与文本修订,平均处理时间由“数十分钟”降至“数分钟”,完成时间缩短 93%,显著释放人力与时效红利。
第三方研究预计,AI Agents 市场 2024–2030 年复合增速约 46%,至 2030 年规模有望突破 500 亿美元。
在本届 Milken 亚洲峰会期间,百融云创凭借其“AI 原生”的技术能力与“结果计价”商业模式引发与会机构的广泛关注。现场有行业观察者表示,百融云创在产品和生态层面被视为中国的 ServiceNow,专注于将 AI 智能体原生地嵌入企业级工作流和 SLA;在价值交付层面,百融云创通过 AI 智能体直接驱动业务流程,并以结果为核心进行计价,这被现场普遍认为是 AI 时代企业从技术到业务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
张韶峰表示,百融云创将与生态伙伴以“结果为单位”共建共赢,推进硅基员工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把 AI 从“会演示”带到“能入账”,以稳定、可复制的方式进入企业的日常运营与增长飞轮。
Milken Institute 亚洲峰会是这一全球知名智库在亚洲的旗舰活动,近年嘉宾涵盖世界级政策制定者、主权资本与头部企业领袖(如 Ray Dalio、Tony Blair、Elon Musk、黄仁勋等),凸显其跨界影响力与资本连结能力。2025 年的峰会在新加坡汇聚了 1200+ 位全球领袖与专家,覆盖 43 个国家,成为国际对话与长期资本连接的重要窗口。
来源:新市场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