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反杀后暴跌8%,中国终于对杜邦亮剑!

用户头像
杜邦(DD)
   

empty

作者:语桐轩

来源:语桐轩

文章已获授权

2025年4月4日,中国清明节假期伊始,一则消息却迅速炸响全球资本市场: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被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

这家扎根中国37年的美国化工巨头,股价应声暴跌8% 。

而风暴的源头,直指一场持续近六十年的技术垄断暗战。

一切伏笔早在1955年便已埋下。

那一年,杜邦公司发明了一种名为Tyvek的“神奇材料”,它轻如纸、韧如布,防水透气还能隔绝病毒,迅速成为医疗防护和高端包装领域的“隐形霸主”。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杜邦凭借闪蒸纺丝技术专利筑起高墙,将Tyvek打造成年销售额超25亿元的印钞机 。

在中国,它的身影无处不在:从非典到新冠的防护服,从华为的电子元件包装到鸟巢体育馆的防水层,这块“撕不烂的杜邦纸”默默编织着商业帝国的钱袋子。

但高墙之下,暗流涌动。

2016年,厦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突然宣布突破闪蒸纺丝技术,次年江苏一家企业也亮出自主品牌“鲲纶” 。

如同破土而出的竹笋,中国短短五年建成万吨级生产线,甚至将产品卖到美国市场。

杜邦的反应堪称教科书式的巨头反击:2024年10月,它在美国发起“337调查”,指控18家中企侵权,试图用专利大棒封杀竞争对手 。

戏剧性的是,中方反手提交声明,揭露杜邦“专利已过期却仍想延续垄断”的底牌 。

这场隔洋对峙的硝烟未散,北京的反垄断重锤已然落下。

调查虽未公布细节,但蛛丝马迹早已显露:从2016年杜邦与民企美景荣的PTT技术纠纷 ,到2022年频繁发布声明“打假”国产材料…

这家跨国公司被指长期通过排他协议、捆绑销售挤压本土企业,甚至可能隐瞒并购行为逃避审查 。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线:中国反垄断机构选在国产闪蒸纺丝产能即将突破10万吨的2025年出手 ,恰似为冲锋的士兵扫清最后一道铁丝网。

暗战背后,是价值万亿的产业变局。

全球闪蒸法材料年需求超25亿平方米,而供给缺口近半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更以1.3万亿元规模催生着暴风眼 。

中国企业不仅撕开了杜邦的技术铁幕,更在碳中和工厂、新材料应用等领域跑出新赛道。

据说,国产材料成本比Tyvek低30%,一旦垄断破除,杜邦在华业务可能腰斩。

无意夸大其词,但这场调查确实可能载入史册。

它不仅是中美企业技术较量的镜像——杜邦用美国337调查封堵中国产品,中国则以反垄断法破局 ;

更深层折射出大国竞争的规则之变:从互联网到化工实体,从专利保护到反垄断规制,中国正用法治利剑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

正如Tyvek材料上密布的微孔,这场博弈既要有阻挡病毒的技术壁垒,更需保持市场呼吸的公平通道。

夜色中,杜邦中国总部大楼的霓虹招牌忽明忽暗。几十年前,它带着先进技术来到这片土地;几十年后,当中国企业的创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跨国公司或许该读懂一个新信号:

这里欢迎的是竞技者,而非收割者。

来源:新浪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