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或将私有化退市。
经历了初期的辉煌之后,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市场困境。近年来,怪兽充电的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股,对比上市之初的股价最高点来看,其市值已蒸发了约90%。
共享充电宝为何不“香”了?未来还能讲出新故事吗?
视觉中国供图
怪兽充电或将私有化退市
怪兽充电或将私有化退市。1月初,怪兽充电公告称,其收到来自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及公司管理层发出的私有化要约,后者将以1.25美元现金收购公司所有已发行的普通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怪兽充电的业绩如同“坐过山车”。2023年,怪兽充电在上市后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其当年的营业收入约为29.59亿元,同比增长约4.24%,净利润约为8774万元,同比增长约112.34%。截至2024上半年,怪兽充电可使用的移动电源为950万个,累计注册用户达4.17亿。
然而,上市之后,怪兽充电仅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其原因是从全面直营转向加盟模式,加速扩张。但随着各家模式同步转型,竞争激烈,2024年怪兽充电又面临大幅下滑的承压业绩。
财报显示,2024上半年,怪兽充电实现营收8.6亿元,同比下滑53.74%;实现归母净利润88.29万元,同比下滑75.01%。上市之初,怪兽充电的股价曾逼近10美元/股,但此后,其股价不断走低。近两年,怪兽充电的股价都在1美元上下徘徊,2024年初还曾跌至0.425美元/股,由于股价过低屡收纳斯达克通知函。
就怪兽充电拟私有化的举措,有资产管理师分析,近年来市场上不乏中概股私有化的操作,一是考虑境外流动性收缩、企业缺乏再融资影响后续发展,二是有机会转战A股或者港股等资本市场谋求更多可能性。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称,自2016年诞生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度过了最初的模式探索、快速爆发和格局成型时期。现阶段,随着资本收紧,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才是共享充电宝企业保障稳定发展、健康经营的关键所在。
视觉中国供图
行业发展面临种种挑战
共享充电宝行业曾经也迎来辉煌时期。在最为红火的2020年,“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占据了近96%的份额。
截至去年底,怪兽充电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23.4万个服务点,累计注册用户数达到了3.915亿,拥有在线共享充电宝920万个。这三项数据相比前一年分别增长了23.8%、17.3%和36.6%。
然而,走过辉煌时期之后,包括怪兽充电在内的多家公司都遭遇了诸多波折。怪兽充电赴美上市后股价不断走低,小电科技在港股的IPO计划也未能如愿,并多次传出裁员的消息。
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都面临着盈利痛点。行业商业模式较为单一,主要就是靠收取共享充电宝的租金费用。随着美团、搜电街电等各式玩家对优质点位的争夺,其销售和营销费用愈发高昂。
代理模式曾经让怪兽充电保持了较快的扩张节奏,但是,这种代理商模式也存在不透明的问题,过度放权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收费乱象”,而总部对代理商也缺乏有效的管理。
越来越贵的充电宝充电价格,也被消费者所诟病。
2017年充电宝生意刚兴起时,价格普遍为前30分钟甚至1小时免费,超出时间按照1元/小时计算,每天封顶10元/小时。而当下,“三电一兽”普遍为每小时3元至6元不等,每天封顶价格则在30元至60元不等。
来自苏州的孙先生还遇到过共享充电宝乱收费的情况。孙先生租借的共享充电宝收费标准是每30分钟2.5元,使用2分钟内免费,每日封顶60元。然而,他仅用了1小时3分钟,就被扣款了12.40元。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种种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建议,应确立明确的规范,涵盖电池容量、充电效率及收费细则,同时发起公开倡议与承诺活动,鼓励从业者秉持诚信原则,合法经营。
视觉中国供图
未来如何讲出新故事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还会长期存在,随着智能手机所肩负的功能越来越广、越来越强,加上线下消费场景逐渐回归,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有增无减。《2024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预计,至2029年行业规模将突破400亿元。
不过,专家表示,从长期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必然会经历一轮大洗牌。那些无法形成有效商业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企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近两年来,共享充电宝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增量,努力讲出新的故事。
品牌出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竹芒科技从2023年初起就布局迪拜、美国、柬埔寨、印尼、越南、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24年二季度财报中,怪兽充电创始人兼CEO蔡光渊表示,公司已尝试拓展海外共享充电宝业务。美团方面则表示,充电宝业务或跟随着美团外卖的海外布局协同推进。
各大品牌还通过跨界延展新业务。怪兽充电卖起了白酒,去年还开始向新能源方向发展,布局分布式光伏业务。近两年来,竹芒科技布局两轮车充电桩、社区充电站、汽车充电桩、汽车充电宝等充电产品。小电科技也在2023年发力智能制造,微型储能设备、户外储能设备、智能充电柜机等产品逐渐投产。
专家表示,共享充电宝品牌更多还是以充能为基础向外延展,主要是在新能源领域。这样的布局能够共用充电宝主业的一部分供应链,在运营和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无论是分布式光伏还是充电桩,亦或是储能设备,这些行业需要有雄厚的资本作为基础,也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去形成突破,且目前都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市场格局,共享充电宝品牌要想从中分羹并不容易。企业如何讲出新的故事,还需要更多探索。
张丽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