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研发的漫漫征程中,心脏毒性问题宛如一颗隐匿的“暗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药物研发的折戟沉沙。药源性心脏毒性,这一临床应用中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是众多药物上市后被迫撤市的罪魁祸首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50-2014年期间,全球共有462种药物因引发不良反应而撤市,其中63种药物因心脏毒性问题被强制下架,占比高达14%。
2013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心脏安全研究联合会(CSRC)、健康与环境科学研究所(HESI)联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TdP风险评价方式——综合性离体致心律失常风险评估(CiPA),离子通道和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s)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2月,ICH E14/S7BQ&A中针对hERG试验提出了“生理温度”和“最佳实践”,针对体外模型提出了可使用人源化细胞模型(如:类器官等)进行体外综合风险评估。2022年9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