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富科技:周鸿祎的“印钞机”还是“烫手山芋”?

用户头像
奇富科技(QFIN)
   

(来源:明见局)

empty

自独立运营以来,其营收数据一路飘红。2021 - 2024年,营收额分别为166.36亿元、165.54亿元、162.90亿元、171.66亿元,在过去四年中均超过同期360的营收额。

金融科技的版图中,奇富科技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从360金融业务中孵化而生,一路发展壮大,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

empty

表面“脱钩”,实则深度绑定?

周鸿祎与奇富科技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公众视野中,周鸿祎曾在重庆做美食直播时,面对“欠360借条的钱可以不还了吗”的提问,迅速回应“那不是我的公司” 。

从形式上看,周鸿祎于2024年8月辞去奇富科技董事会及董事会主席职务,不再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工作,似乎已经与奇富科技划清界限。

但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实际情况是周鸿祎通过离岸公司Aerovane Company Limited间接持股约16%,依旧稳坐奇富科技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奇富科技的业绩表现确实可圈可点。自独立运营以来,其营收数据一路飘红。2021 - 2024年,营收额分别为166.36亿元、165.54亿元、162.90亿元、171.66亿元,在过去四年中均超过同期360的营收额。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46.91亿元,净利润17.97亿元,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在资本市场上,6月以来奇富科技累计涨幅超28%,最大涨幅超35%,远超恒生指数涨幅。

然而,这亮眼业绩的背后,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搜索“360借条”词条,相关投诉多达3.79万条,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违规催收和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

早在2021年,360借条APP就因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整改未达标被下架,这一事件不仅给奇富科技的品牌形象带来了重创,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合规性的强烈质疑。

empty

投诉频发,根源何在?

首先,从业务模式来看,奇富科技是互金行业较早采用API模式获客的公司。这种模式虽然为其带来了庞大的客户基础,截至2025年3月31日,平台已累计连接163家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及2.68亿名具有潜在信贷需求的消费者,获批授信额度的用户为5840万人,成功提款的借款人(包括重复借贷人)为3550万人,但也使得金融服务产品过度渗透,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更容易陷入借贷套路。

其次,在催收环节,奇富科技将部分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机构,虽然降低了自身成本,提高了催收效率,但却加大了管理难度。第三方催收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激进甚至违规的催收手段,如信息轰炸、电话骚扰、联系非紧急联系人等,严重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

有不少媒体曾曝光奇富科技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用户个人信息。

此外,奇富借条还存在隐秘收费和高利贷指控。用户在借款时往往只看到标榜的低利息,但在实际还款中却发现被收取了不透明的“担保费”“服务费”,导致综合年化利率推高至35%以上,远远超出用户的预期。

empty

未来发展的潜在挑战

展望未来,奇富科技在发展进程中需应对一些潜在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加剧,嵌入式金融模式日益普及,奇富科技的用户获取成本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获批信贷额度用户的获取成本为384元,相较2024年第四季度的312元及2024年第一季度的285元有所增长。

这一变化可能导致营销成本增加,进而对公司利润形成一定压力。为拓展用户规模,奇富科技持续加大在嵌入式金融渠道及信息流广告方面的投入,2025年一季度营销费用为5.91亿元,上一季度为5.24亿元。而此类投入能否持续推动用户增长与业绩提升,目前尚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反催收”黑灰产业的出现也给奇富科技的贷后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部分黑产人员诱导用户进行恶意投诉,干扰正常的催收业务开展,这使得本就需要谨慎处理的催收工作面临更多困难,甚至可能存在导致催收手段趋于极端、形成不良循环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品牌形象与整体利益产生影响。

在业绩增长的过程中,奇富科技如何妥善应对口碑方面的争议、在合规轨道上实现稳健发展,是其未来前行的关键所在。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请谨慎辨别

来源:新浪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