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建设获AAA主体信用评级丨综合实力创佳绩,产融结合新征程

用户头像
浦东建设(SH600284)
   

近日,上海浦东建设(600284)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建设)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稳健的财务表现及前瞻的战略布局,经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普信评)综合评定,成功斩获国内最高等级的AAA主体信用评级。这一评级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公司长期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深耕基建领域二十余载的浦东国企,已从传统“施工铁军”蜕变为科技驱动、产融结合的现代化全产业链运营商,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树立了信用典范。

战略破局:从工程承包商到产业生态构建者的价值跃升

成立于1998年的浦东建设,作为本土基建行业的先行者,持续深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对行业变革,公司率先跳出传统路径,锚定“科技型全产业链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商”定位,构建“产业园区开发+科技赋能+资本运作”的复合模式。2024年,公司新签设计施工合同额达182.57亿元。园区业务取得了积极进展,德勤园引入英矽智能、华海药业(600521)等生物医药行业重要企业,“TOP芯联”园区聚焦AI及芯片研发等产业,两大园区分别培育了一支浦东新区创新型孵化器。

“从‘房东’到‘股东’再到‘产业平台搭建者’,我们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将基建优势延伸至产业运营全链条。”浦东建设董事长杨明表示,公司正以“招投服一体化”为抓手,在金桥德勤产业园打造“小而精”的产业集群,5.6万平方米空间内集聚了英矽智能等估值颇高的科创企业,“浦发 新原力孵化器”累计举办14期沙龙汇活动,链接750余家行业企业,形成“物理空间+产业投资+生态服务”的价值闭环,为信用评级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创新力构筑可持续发展护城河

在施工领域,浦东建设以科技重塑传统基建:2024年已获批专利73项,并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应用无人机巡线、监控全覆盖、环境实时监测等技术,同时成功完成浦东新区首次无人摊铺沥青路面施工。“浦慧通”智慧工地系统累计整改安全隐患3.15万条,新杨思智能建造示范工程入选上海市住建委重点项目。绿色转型方面,新材料研发应用中心将于2025年投产;与香港NAMI合作的建筑垃圾回收技术中试成功,建筑垃圾掺量从初期目标的65% 提升至近90%;新型聚氨酯外墙保温一体板顺利通过上海市住建委两新材料评审,科技与低碳的深度融合,不仅契合“双碳”战略,更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这种“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项目效率与质量,更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标普信评指出,浦东建设在技术研发与绿色投入上的持续加码,使其在行业存量竞争中具备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政策适配性,成为信用评级的核心加分项。

资本运作闭环:“投融建管退”激活产业动能与财务韧性

金融赋能是浦东建设转型的关键支撑。公司已布局4只产业基金,探索“早期投资-园区孵化-资本退出”的良性循环:2024年参与设立的浦兴协同基金,主要投资于浦东新区,并优先支持浦东建设园区产业招商和孵化。供应链金融方面,浦东建设累计服务上下游中小微企业200户,不断强化金融赋能主业的服务能力,提升全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金融不是简单的融资工具,而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通过“基金+基地+场景”模式,浦东建设将资本优势转化为产业招引竞争力,同时优化资产结构。资本运作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获得评级机构高度认可。

国企担当:党建领航与ESG实践筑牢信用根基

作为浦东区属国企,浦东建设将党建深度融入治理:完善党委前置讨论机制,推进“创领人才强基计划”,在急难项目成立“党员突击队”;连续4年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A级评价,入选上海市国资委ESG蓝皮书,以“透明治理”树立国企标杆。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中,公司主动扛起国企担当,受托管理的浦发上城项目预计2027年竣工后,将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完整链条,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评级报告特别指出,浦东建设在公司治理、社会责任与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突出表现,使其在政策适配性、风险管控能力上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进一步巩固了AAA评级的稳定性。

以AAA信用擘画“十五五”科技基建新蓝图

从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设者”到城市产业生态的“运营者”,浦东建设的转型之路,既是传统基建行业破局的缩影,更是国企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获得AAA主体信用评级,不仅意味着公司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资本运作空间拓宽,更标志着其“科技为笔、产业为墨”的发展模式得到市场全面认可。

面向“十五五”,浦东建设将继续深耕“生命健康”“数智经济”赛道,以全产业链能力书写更多“老基建展新颜”的浦东故事。浦东建设董事长杨明表示,这一评级既是对过去产业升级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浦东建设将以更高标准践行国企担当,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浦东智慧”。

浦东建设此次获得AAA评级,不仅体现了在经营和财务方面的稳健表现,更向行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科技创新与产融结合的驱动下,传统基建企业正通过价值重构,迈向更具韧性与想象力的发展新征程。

来源:同花顺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