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孤山资本
壹
在前任掌门人李光宁被传出事的数天后,珠海本土最大的国有房企 —— 华发股份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
简单总结一下这份半年报吧。
一是利润指标几乎全面崩塌。
上半年华发股份营业收入382亿元,同比增长53%,但净利润却剧降至7.59亿元,创下过去10年新低。
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仅剩1.72亿,同比断崖式下降86.41%,同样创下近10年来最低水平。
更危险的是,华发股份1季度扣非净利润1.83亿,但上半年扣非净利润才1.52亿,这说明:
华发股份二季度扣非净利润已经出现亏损。
二是有息负债依然高达1430亿(公司合并口径),上半年综合融资成本4.76%。如果这么算下来,全年大概68亿元的利息支出,当然准确数据要以到时年报披露为准。
但去年的数据可以参考一下。去年华发股份财务费用已经超过51亿元,同比激增87%以上,庞大的利息支出,成为吞噬利润的一大黑洞。
这个财务费用,对应每年千亿的销售规模,也算说的过去。但问题是后续如果销售去化难度加大,利息支出压力将越来越不堪重负。
三是存货规模庞大,原值高达2345亿,但减值余额仅35亿,减值率1.5%,在当前房地产大环境和销售去化压力之下,显然这个减值力度远远不够,后续减值的压力山大。
最后的结果是,华发股份已经冲不动了,只能收缩。
2022—2024年,华发股份权益拿地金额分别为299亿、280亿、68亿。而今年上半年,华发股份仅获取了两个新项目,都在四川成都市锦江区。
这两个项目,一个总价近20亿,华发股份只占约30%的权益,另一个总价近16亿,华发股份占60%的权益。
按权益比例计算,华发股份总计出资仅约10亿,这与几年前的拿地力度已然是天壤之别!
在大势面前,那个自认为能穿越周期的华发股份,已经不复存在了。
贰
在李光宁主导华发的时代,李光宁通过金融全牌照、港股平台和加大核心城市土地储备力度,推动华发从区域型房企向多元化集团转型,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卓智控股、航天证券。
同时,华发还参股了横琴人寿、华金期货, 还接连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巨资竞拍地块,仅在上海的三幅地块,就花去了231亿元。
李光宁本希望通过收购这些金融牌照,为华发地产板块获取低成本融资。而华发集团此前分管金融板块的负责人、华发集团现任董事长谢伟也曾直言,华发金融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为另外两大集群提供强有力的子弹和武器。
但现在看来,李光宁主导的这些收购和拿地,很多都买在了山顶,可能损失惨重。
今年,华发集团花16.76亿元将港股上市公司卓智控股私有化,7月底又将位于深圳的七幅商业用地退还政府,账面亏损14.37亿元。
目前,仍捂在华发手上的商业用地也并不是没亏钱,可能只是还没重新估值体现在报表而已。以华发股份当下的存货减值比率,可能远不足以充分体现这些损失。
2024年,华发股份全口径销售额突破千亿,达到1054.4亿元,首次跻身行业TOP10,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危机。
当年,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仅为9.51亿元,同比下降48.24%,而利润的大幅下滑,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高价拿地带来的恶果开始显现。
而这次2025年半年报,华发股份利润指标全面崩塌,仍然是高价拿地苦果的延续。
叁
同时,高管人事变动之殇给华发股份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仍在延续。
今年4月以来,华发股份已有三位执行副总裁俞卫国、张驰、张延离职,还有财务总监罗彬辞职,这4位高管都在未到退休年龄之际扎堆离职,且离职理由都是“个人原因”,不禁让人心生遐想。
在华发集团层面,新上任的董事长谢伟和总经理胡传伟都是金融背景出身,并无房地产行业实操经验,任命两位非地产行业背景的新帅出任集团一二把手,这显示房地产业务在集团层面的重要性与以往相比:
可能会不一样了。
而且,在李光宁辞任华发集团总经理和华发股份董事局主席后,接任李光宁的华发集团总经理胡传伟也打破先例,不再兼任华发股份董事局主席。
与此同时,华发股份前董事局副主席兼执行副总裁郭凌勇上位,而此前排在郭凌勇之前的华发股份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的陈茵,却意外未能补位董事局主席。
如今,在前任掌门人李光宁被传出事后,华发股份是否还将迎来新的人事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