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煤国际经坊煤业:告别加固料 半年省下千万元

用户头像
山煤国际(SH600546)
   

“以前矿井3-边角13工作面出煤22万吨,就得用400吨注浆加固料。按每吨1.2万元计算,得花480万元。如今,3-810工作面已安全回采60万吨煤了,顶板纹丝不动,一滴加固料都没用!”7月21日,山煤国际(600546)经坊煤业综采队队长张建丽指着监测屏上曲线平稳的支架压力值,难掩兴奋。这背后,源于该公司为把降本增效落到实处而全面打响的一场技术攻坚战。

在煤炭开采中,煤岩松散、顶板破碎是制约安全生产的常见因素。支护不当、采动扰动下,煤岩、顶板失稳往往要靠“打针吃药”——注入昂贵的加固料。这笔动辄数百万元的支出,成为了长期压在经坊煤业肩头的重担。

“安全是天,但成本这座山也得搬!”去年年底,经坊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矿长李忠杰明确表态,“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全力开展技术攻关,把这笔钱省下来!”随后,经坊煤业告别加固料的技术攻坚战全面打响。

技术团队将第一板斧挥向了采掘布局。“被三面采空区包围的‘孤岛’工作面,压力集中得像‘高压锅’,顶板根本扛不住!”该公司总工程师崔国宏指出,避免“孤岛”工作面的形成,是从根本上消除顶板、煤体异常的第一步。为此,技术团队以消除“孤岛”隐患为核心,从开采源头优化布局:一方面,结合煤层赋存特征、煤岩力学参数及采场矿压传递规律,科学编制开采顺序规划;另一方面,采用走向长臂开采工艺,严格遵循“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推进原则,确保工作面推进路径与已采区域形成有序衔接,为消除顶板与煤体失稳风险筑牢第一道防线。

光躲还不够,更要主动“减压”。技术团队运用切顶卸压护巷技术,在工作面初采前为顶板“松绑”。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李永飞在纸上画着示意图解释道:“在顶板关键位置精准爆破或切割,能提前释放在煤岩体和顶板上的集中应力,让其‘轻装上阵’,自然更稳固。”

支护作为顶板的“铠甲”,是维系顶板稳定的成败关键。为了让这“铠甲”坚不可摧,经坊煤业的技术团队从设备、人员、工艺到预警都下足了功夫。环环相扣的精细管控和技术攻关,密织了一张顶板安全网——

设备“把脉问诊”,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液压支架是支护的“脊梁骨”,性能丝毫马虎不得。“综采作业队组每个班配备有技术过硬的支架维修工,每班开工前都会逐架检查支架运行情况,确保支架始终处于健康状态。”李永飞补充道,如此精细的维护,为的就是让设备时刻保持“强健筋骨”,始终处于最佳工况。

确保初撑力,规范操作是关键。“支架初撑力,关系着控制顶板的第一道防线,一点松懈都不行。”张建丽一语点中要害,“关键在人的手上功夫!”于是,一场综采队全员技能大提升迅速展开:课堂上学理论、现场老师傅“手把手”教实操、技术比武打擂台、身边案例拆解复盘……“采取这些举措有着一个共同目的,让职工们把规范操作变成肌肉记忆。”

“火眼金睛”放煤,精准调控把握度。“放顶煤,分寸拿捏至关重要。放多了,顶板‘悬空’易垮;放少了,造成资源浪费。”张建丽指出,技术团队把提升职工“动态判断力”作为攻关重点,通过“学练带”强化职工业务技能。组织理论学习,让“度”的边界刻进职工脑海;开展技能培训历练操作精度;推行导师带徒精准纠偏手法,一系列举措确保了放煤有度,牢牢守住顶板稳定。

智能监测,预警布控防未然。井下深处,矿压在线监测系统24小时不眨眼,实时捕捉着顶板、煤体异常的蛛丝马迹。“系统帮我们‘看’得更远更准,哪里‘虚’了,马上‘补强’,支护效果自然更精准、更有效。”李永飞说。

“从源头设计、主动防控到精准支护、全员提素质,每一步都算清楚后,矿井煤岩体与顶板压力实现了可控可管,彻底摆脱了对高价加固料的依赖。”李忠杰掰着手指算账,今年开采的3-810工作面,半年内安全回采60万吨,省下1300多万元。

成果不止体现在账面数字上。“告别加固料,还消除了材料升温引发煤体自燃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技术改造,矿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风险化解、降本增效、安全绿色开采模式。”李忠杰信心满满地表示,“这将推动矿井全面淘汰加固料,让经坊煤业加速进入安全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生产新阶段。”

作 者:文/梁利惠 图/王浩

来源:同花顺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