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从“修故障”变为“先预防”,会带来哪些改变?
山煤国际(600546)河曲露天煤业用实践给出答案:半年来,设备应急维修月均节约6万元,突发故障导致的意外停机时间同比减少60%以上,关键设备预期寿命延长15%-20%。更关键的是,员工作业安全系数显著提升,人均产能持续增长。
这一设备管理新模式,为矿井降了成本,提了效能,也为企业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注入了活力。“痛点催生变革。去年年底前,我们常面临设备时有罢工、生产不时卡壳、职工维修疲于奔命的生产窘境。根源就在于被动的设备管理模式。”该矿机电运行队队长霍耀恒说。
去年12月生产高峰期,一台平路机因电路故障撂了挑子。紧急启用备用设备,却因润滑系统老化致使轴承损坏。再调一台,又发现铲道板磨损严重需要更换……短短几天,矿井5台平路机接连“罢工”,生产一度陷入瘫痪,机修组职工也因连轴加班苦不堪言。
这次集中故障引发的设备短缺危机,给负责设备管理的机电运行队敲响了警钟。“必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护!”该矿决心推动设备管理向“先预防”的计划性维修模式转变,目标直指提前识别风险、杜绝集中故障,从而保障生产链条的连续稳定。
如何做到“未病先防”?该矿机电运行队以数据驱动,精准把脉设备健康。他们统筹规划,责任到人,系统采集设备运行时长、故障记录、作业环境等核心数据,为每台设备量身定制预防性维护方案。
洒水车作为露天煤矿生产所用的辅助设备,承担着降尘、道路维护等关键任务。该矿以14台洒水车为试点,逐步探索出计划性检修模式。
机电运行队为每台洒水车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实时记录两大核心指标:每周更新累计运行时长,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等十几处关键部件的详细故障记录。通过数据分析与实践总结,发现该型号洒水车累计运行3年后,灯光系统故障率明显上升,且多发于夜间生产时段;当设备在高强度复杂环境等工况下运行超过600小时,其鸭嘴喷头等易损件损坏风险明显增大。
基于这样的精准“诊断”,机电运行队为洒水车开出了针对性的“预防处方”:
强制保养——单台洒水车累计运行达250小时后,无论有无异常,必须停机保养。
动态调整——若在高强度复杂环境等工况下运行满250小时,保养内容升级,除常规换机油外,还要进行全面“体检”,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统筹时间——充分利用生产间隙,有计划地为洒水车更换车灯及易损件,确保设备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半年间,洒水车月均故障次数从5次降至3次,下降幅度达40%;单次故障停机时间从6小时大幅缩短至3小时;单台洒水车年维护成本预计降低0.8万元。
这一成果让该队持续推行计划性维修有了底气。今年以来,该队陆续为38种生产设备建立“健康档案”,定制预防性维护方案,设备意外停机时间同比减少60%以上,维修时长大幅缩短。以清扫车为例,过去满负荷作业时突发吸盘故障,紧急抢修需4小时。新模式下,维修人员利用生产间隙提前更换,仅用1.5小时就完成了预防性维护,有效避免了重大停机损失。
从“修故障”的被动应对,到“先预防”的主动保障,河曲露天煤业的创新设备管理模式,不仅破解了设备集中故障难题,更实现了设备效能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跃升,为企业安全高效生产注入了新动能。目前,这一经验正在向更多类型设备推广,持续释放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