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田里的“AI管家”:中粮糖业用智慧农业绘就甜蜜蓝图

用户头像
中粮糖业(SH600737)
   

这里是广西崇左江州区罗白乡——中国“糖都”的核心地带。在这片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土地上,甘蔗种植已有三十年以上历史。

曾经,这里的蔗农只能“看天吃饭”,日复一日在烈日下穿行阡陌,凭经验揣摩每一寸土地。而今天,在中粮糖业(600737)搭建的全国首个甘蔗智慧农场里,一场“数字革命”正改写延续多年的种植法则。古老的汗水终于转化为可计算的甘甜回报,在科技的温度里,孕育出最甜的果实。

从“看天吃饭”

到“数据耕耘”

01

破局

作为中国糖料蔗主产区,广西崇左多年来一直是中粮糖业布局甘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但在传统种植模式下,人工播种、水肥效率低等问题始终制约着产业发展,一亩地年产量不足4.5吨,如何提升蔗糖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成为摆在眼前的关键课题。

面对挑战,中粮糖业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数字化转型。2024年4月在崇左启动“智慧蔗田”项目,依托与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技术团队的强强联合,开始了一场关于甘蔗种植的深度变革。

蓝图落地,精准数据是核心。中粮糖业甘蔗糖部IT工程师王永祥,凭借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他与农艺专家紧密协作,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成功构建起覆盖甘蔗“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网络。

empty

数字蔗田在线田间管理系统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25年2月22日,全国首个甘蔗智慧农场在中粮益兴糖料蔗基地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智慧农业的第一步,就是让“经验农业”走向“数据农业”,为未来的高效管理奠定基础。

数字“健康档案”精准滋养每寸土地

02

赋能

在益兴基地,每块蔗田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通过北斗网格码精准定位,结合实时采集的土壤、气候、作物生长数据,系统为每个地块建立了详细的“数字健康档案”。

土壤含水量、蔗苗增高速度、未来天气预警等关键指标,实时显示在可视化指挥中心的大屏上。这些跳动的数据,成为甘蔗智慧农场的“甜度密码”。

empty

empty

empty

以前为了做好甘蔗水肥管理,工人每天需往返手动开关数十个阀门,凭经验判断灌溉时机,不仅造成30%的水肥浪费,还容易导致甘蔗关键生长期营养供给滞后。

而如今的益兴基地,甘蔗什么时候缺水、什么时候施肥,通过土壤墒情监控系统,能够看得一清二楚,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精准调节滴灌量,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甘蔗根部。不仅节省15%-25%的水肥,还实现了平均10%-20%的增产。“大水漫灌”成为历史。

AI“哨兵”构筑蔗田免疫屏障

03

守护

甘蔗螟虫,这个让崇左蔗农谈之色变的“蔗田杀手”,在智慧蔗田面前也败下阵来。

当虫情测报系统预测螟虫幼虫孵化高峰期,即可规划路线派无人机打药了,将虫害为害率控制在1%以下。这与过去全靠“老经验”判断、动辄扩散至50亩、减产三成的场景截然不同。

empty

empty

现在依靠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设备以及小型气象站,智慧蔗田能够实时掌握甘蔗生长环境数据,实现科学管护、快速防控,大大降低了虫害造成的损失。

迈向全周期智能化的未来农场

04

未来

随着一株株智慧甘蔗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茁壮成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中粮糖业拥抱未来的勇气与智慧。

empty

为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中粮糖业将持续携手各方合作伙伴,整合气象、土壤、病虫害及作物生长等多维数据,打造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通过灵活调整种植模型,确保每片蔗田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生长方案”。

今年12月,益兴基地的智慧甘蔗将迎来首次收获。未来三年,益兴智慧甘蔗农场将通过大规模复制,快速覆盖至更多散户,预计辐射5万亩蔗田。

当智慧与传统在蔗田里交汇,当数字化的种子在土地开花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农业革新不仅会让甘蔗更甜,更会让农民的生活更甜,让中国农业的未来更甜。

来源:同花顺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