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平煤股份(601666)、神马股份(600810)、易成新能(300080)、硅烷科技和大有能源(600403)均发布公告称,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河南能源集团”)和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次日,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普遍上涨。
根据营收来看,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和河南能源集团分别是河南省省属第一和第二大能源集团。但是,两大集团目前的经营压力均不小。
营收上千亿,盈利却乏力
2024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和河南能源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88亿元、1210亿元。
但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滑,其中,2024年仅实现净利润24.4亿元,同比下降54.37%。2025年一季度,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净利润仍呈下降趋势,为5.35亿元,同比下降54.14%。
河南能源集团近几年则按照《河南能源集团亏损源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严格开展工作。2024年,河南能源集团完成资产处置项目16个,回笼资金4.33亿元;截至2024年底,28家单位实现扭亏或减亏,整体减亏10亿元。最终,河南能源集团2024年实现利润36亿元。
但是,河南能源集团旗下大有能源仍深陷亏损泥潭。2022年至2024年,大有能源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54亿元、-4.81亿元和-10.91亿元。2025年上半年,大有能源仍未止亏,归母净利润仅半年就达到了-8.51亿元。
两家集团均面临“大而不强”“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反映出能源国企在产业结构、成本控制、市场适应力等方面的共性困境,也与所属行业深度关联。
因煤而生,也困于煤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富集区,拥有平顶山、永夏、义马等九大煤田,煤炭总储量达51.3亿吨,2023年全省煤炭产量超亿吨,居全国第八。基于此资源禀赋,河南省也孕育出了两大集团的前身。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前身——平顶山矿务局,是“一五”时期国家建设的首个特大型煤炭基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1975年,平顶山矿务局便实现了产量利润“双千万”(年产原煤1000万吨,利润1000万元),迈入全国千万吨大局行列。河南能源集团则整合了义马、鹤壁、焦作等多地煤炭资源,拥有生产矿井52对,产能近9000万吨。
煤炭业务曾是两家企业发展的基石,但也成为当前经营压力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煤炭价格整体弱势运行,部分煤矿“以量补价”甚至超产能生产,扰乱市场秩序。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7月发文要求规范煤矿生产行为,也反映出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盈利空间收窄的现状。
此外,安全事故也成为影响经营的变量。大有能源旗下孟津煤矿于2025年5月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停产,耿村煤矿2023年因火灾事故停产172天,均对企业产能释放和经济效益造成直接影响。
以煤为基,向新逐绿
面对行业周期与环保压力,两大集团“向新逐绿”的转型路径已初见雏形。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确立的是三大核心产业体系,即,坚持“以煤为本,相关多元”,以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产业,构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目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聚焦硅、碳材料产业主线,大力培育半导体材料及芯片基材、新型储能及源网荷储两个重心,超前布局第四代半导体材料、高端光伏、新一代储能、氢能源等领域,光伏、风电、瓦斯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917.8兆瓦,储能电站容量335兆瓦,绿电替代率达34.6%。具体来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积极谋求与隆基绿能(601012)、宁德时代(300750)等龙头企业合作,平煤隆基公司规划建设建设30GW高效单晶硅电池片项目、天源新能源公司发展1GW光伏发电基地,拓展非洲市场及新型储能业务。
河南能源集团则重点布局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源网荷储一体化及离岸型能源基地四大领域,2024年新增新能源装机60.95兆瓦,发电量达451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14.71%。河南能源所属焦煤公司在全国率先投运2兆瓦级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项目,创新推出“电化一体”循环经济模式。2025年初,河南能源集团还召开了电力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提出要“下大力气推进电力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河南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并明确“电力及新能源是河南能源‘2+2+N’战略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重组求变,一加一能否大于二
此次重组不仅是规模的简单叠加,更是河南能源产业“一盘棋”优化的重要举措。它既体现了省级层面推动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决心,也折射出传统能源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与求变意愿。通过整合两家集团的煤炭资源、化工产能、新能源板块与技术优势,有望实现以下几方面提升:
产业链协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尼龙化工、硅碳材料等领域具备中下游优势,河南能源在煤炭开采、基础化工方面资源丰富,重组后可打通“煤—电—化—材”一体化链条,提升附加值。
债务结构优化:上半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含旗下平煤股份、神马股份)债券发行规模突破100亿元,票面利率低,融资成本优势明显。合并后有望进一步优化整体债务期限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区域能源保障强化:战略重组后的新集团将更好地承担河南省能源安全保供责任,增强在煤炭、电力、化工等领域的调控能力。
未来,重组能否真正实现“1+1>2”的效应,关键在于能否打破原有管理壁垒、实现业务深度融合、推动资源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