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十四五”成就重磅报道,聚焦这项能建工程…

用户头像
中国能建(SH601868)
   

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报道——《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聚焦新疆,生动呈现了在新征程上的发展成果和奋斗故事,其中重点报道了“十四五”重点工程——中国能建(601868)投资建设的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

水利枢纽如何驯服住阿克苏河水患?

又是如何将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实现科学调配?

跟随总台记者一起

揭秘!

我身边的这个大坝就是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高247米的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从这个视角看过去,感觉面对的不是一个大坝,而是整个竖起来的一个地平线,非常的震撼。从空中俯瞰,这里群山环抱、峡谷纵横,库玛拉克河水在峡底静静地流过。我们在现场也可以看到,有很多工人都在进行防水的作业,这也是整个大坝建设当中,最接近尾声的一个工程环节。

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到底有多大呢?

大石峡水利枢纽最大坝高达247米,相当于80多层楼的高度,大坝面板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大坝总填筑量1890万立方米,可填满7560个标准游泳池,每年生产的清洁电能可满足6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在这么偏远的峡谷里

建这么大一个水利工程,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三条河流: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工程的分布图,这个用蓝色标注出来的河段,就是库玛拉克河,它是阿克苏河最主要的一个支流,而阿克苏河最终将汇入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是它最大的一个源流,每年的来水量占到了塔里木河水量的70%以上。

我们都知道塔里木河的季节性非常强,没有固定河道,汛期易发洪水,所以也被称为“无疆的野马”,春旱夏涝、秋缺冬枯是它最大的特点。而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就相当于在塔里木河的源流来水处套上了一个“龙头”,可以有效地解决旱涝分明的问题,让这匹肆意的“野马”变得驯服。

大石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有11.7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相当于80个西湖,可以汛期蓄水、旱季放水,每年将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34.2亿立方米。

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在它的施工建设当中,也存在着高坝高边坡、高地震烈度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挑战。

那这个庞然大物是怎么建起来的呢?

其实,在距离我们这大约有3公里的地方,就是这个整个工程的一个大脑——大石峡水利枢纽数字孪生智慧中心。这里融合了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先进的技术,通过遍布各个施工场景的360度无死角镜头,以及上千个搭载在各种设备上的传感器和内置芯片,确保施工现场各项数据实时回传,从而实现了从工程建设到水资源科学调度的全周期智慧化管理,也就是在这个智慧大脑的精准调度下,大坝的建设,就如同精密3D打印一样,层层叠加生长,每一层的填筑厚度、压实度都可以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像我们看到的这些混凝土,每一仓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配料到运输到使用,全过程都可以实现溯源。

那其实在这个大坝的建设过程当中,生态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问题,给大家来看一样东西,你看这个就是生活在库马拉克河中,一个非常典型的鱼种,叫作斑重唇鱼,它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库马拉克河中像这样的鱼类还有很多,为了保护好它们,工程在建设之初,就将库马拉克河上游支流的60公里水域,化为鱼类栖息地保护水域,在大石峡下方的小石峡水库,布设鱼类集运系统,建设仿生态鱼道,保证了库马拉克河的连通性,并且通过建设大石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建立起了完善的科研、繁育、放流、监测的增值系统,减少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empty

到明年10月,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就要正式投用,到那个时候,这里的每一滴水都会化作田野间的希望,让土地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也会助力新疆南部滋润出更多万物共生的绿洲。

来源:同花顺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