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合锻智能(603011)(603010)开盘后再度“一字”涨停,最高封单金额一度超过39亿元,截至收盘,该股股价报23.78元/股,拿下“三连板”的同时,股价创历史新高。自今年5月份以来,合锻智能股价一路震荡上扬,区间累计上涨142.65%。
市场对合锻智能的追捧或与其所属的可控核聚变概念有关。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的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重达400吨的核心部件——杜瓦底座,以毫米级的精准度成功安装至基坑。
合锻智能于9月22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参与了BEST的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同时,其在2025年半年报披露,公司参与了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工作;对已中标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称“聚变新能”)采购真空室扇区、窗口延长段、重力支撑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生产,并于报告期内完成了“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参与BEST真空室偏滤器项目研制工作,对偏滤器制造工艺进行了深度开发,在偏滤器预研工作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聚变新能官网显示,其是我国核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实施主体平台之一。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注册资本50亿元,2024年6月通过增资扩股增至145亿元。企查查信息显示,合锻智能实控人、董事长严建文同时也是聚变新能的董事长。目前,严建文持有约1.48亿股合锻智能股份,占比30.02%。
在“人造太阳”这个滚烫概念的加持下,一众“牛散”和外资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提前埋伏。合锻智能披露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显示,知名“牛散”殷剑、周群在一季度末分别持有公司557万股和232万股,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瑞银也现身名单中。到了二季度,高盛国际以384万股的持股成为公司第五大流通股东,瑞银则增持389万股成为公司第三大流通股东。若这些外资目前仍有持股,可谓收获颇丰。
近年来,合锻智能的业绩呈现出“营收亮眼但利润黯淡”的态势。2024年,合锻智能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彼时,其营业收入为20.74亿元,同比增长17.43%;归母净利润为-0.8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2亿元,同比增长8.23%;归母净利润0.1亿元,同比下滑11.39%。
今年9月以来,中航证券和浙商证券(601878)分别给予合锻智能“增持”和“买入”评级。其中,浙商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5年至2027年,合锻智能的营业收入预计分别为24亿元、30.2亿元和37.6亿元,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1.13亿元、1.56亿元和2.08亿元。中航证券则预计,合锻智能2025年至2027年的营业收入将分别为23.2亿元、28.6亿元和36.5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7亿元、1.26亿元和1.98亿元。两家机构对于合锻智能2025年的盈利预期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