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山财经
泰山财经记者 张润邦
近日,有“营养保健食品代工第一股”之称的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03102.SH,下称“百合股份”或“公司”)在一场合同纠纷案中提交的内部《合同评审表》得以“曝光”,材料披露了公司向甲方前采购人员返点的具体细节,据此计算返利金额近36万元,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相关知情人士向泰山财经记者透露,本次被“公开”的内部《合同评审表》,系百合股份在与甲方山东海莱云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莱云视”)的一起合同纠纷诉讼中,提交的证明双方合作情况的证据。
《合同评审表》显示,在一项主要用于“直播带货渠道”的燕麦麸代餐产品合作中,百合股份方面提议给予甲方采购人员每盒0.6元的费用。
具体来看,该评审表文件“负责人”一栏清晰写着甲方“采购负责人刘某某”;“销售激励政策(公司或个人)”一栏中,文件直白地写道:“可供货价格是0.65元,给采购经理刘某某每盒0.6元的返利”,并明确表示,期望通过此举能“会逐渐把有销售量的产品转移到我们公司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该评审表中的“年任务”一栏明确写着“600万元”。按此采购量估算,前述“费用”总额将近36万元。
与此同时,该评审表的审批流程显示,百合生物股份副总经理王文通、审计张军忠、股东岳德杭等皆已审核同意,最后一步状态显示为“已打印并盖章”。
海莱云视的律师于今年6月初发现了这一线索,并于6月17日前往荣成市人民法院,通过阅卷程序对这份文件进行了带水印的拍照取证。
该知情人士还向泰山财经记者还原了与此《合同评审表》相关的,百合股份与甲方海莱云视的一场持续已久的合同纠纷案具体细节。
2020年12月,百合股份与甲方海莱云视签订代工合同。2021年1月、3月,百合股份按订单进行了生产。此后,海莱云视便不再下达新的生产指令,矛盾在沉寂了两年多后爆发。
2024年,百合股份联系海莱云视称,当初为上述代工合同准备的一批原料已经过期报废,要求海莱云视承担损失。由此,双方对簿公堂。
该知情人士表示,在一审过程中,因百合股份无法提供有力证据,法院曾建议协商,海莱云视同意承担约20%的损失,但百合股份“要价更高”;目前,该合同纠纷案已进入二审上诉阶段,并已立案,预计最快两个月后开庭。
百合股份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营养保健食品及特膳食品生产、研发、销售的技术企业,2022年在沪市主板上市,拥有8大数字化智能生产工厂,可生产4000余种婴童、运动营养、特膳食品、保健食品等,拥有保健食品批文800余个;截至目前,其注册资本为6400万元。
董事长、总经理刘新力持有百合股份40.94%股份,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法定代表人;监事刘兆民、监事会主席刘禄增分别为公司第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3.03%、2.67%。
2021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62亿元、7.25亿元、8.71亿元、8.01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45%、9.59%、20.12%、-8.02%,2024年公司营收迎来了自2021年以来的首次回落。
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波动较为明显,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48亿元、1.38亿元、1.69亿元、1.39亿元,2024年公司净利回落至2022年水平。
一季度,百合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9.75%,实现归母净利润3520.58万元,同比增长1.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