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公司宣布合作失败,被称“诈骗式”重组

用户头像
成都先导(SH688222)
   

来源:健识局

6月29日晚间,成都先导发布公告,宣布终止筹划收购海纳医药约65%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这是成都先导在今年3月公开的一项资产收购,打算以现金方式受让股权的方式,控股海纳医药约65%的股权。成都先导已在A股上市,核心领域在药物研发,产品线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的发现与优化;海纳医药则具备从工艺开发、生物等效性试验(BE)到药品生产的全流程能力。

两家公司假若联手,成都先导能填补中下游能力,海纳医药也能借机重新实现上市愿景。资本也对该笔合作十分积极,彼时消息一公布,成都先导股价高涨8.65%。4月30日和5月30日,成都先导还反复表态“正在积极推进”中,不到一个月结果反转。

不少投资者愤然离场。30日,成都先导股价开盘即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7%。双方终止交易原因是最基本的交易方案、价格、交易对方范围、业绩承诺等核心条款都未能达成一致。业内人士戏称:“这是一场‘诈骗式’重组。”

empty

标的公司财务面“不干净”

成都先导对外营销最多的标签是“拥有全球最大的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平台,超1.2万亿种分子”。但这家公司的业务实际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研发的上游环节。

2024年,成都先导CDMO外包费用占研发成本的45%,缺乏下游开发能力是成都先导的硬伤,导致公司利润一直都上不来。成都先导净利润的最高峰还是五年前刚上市的时候,达6402.32万元,随后就出现下滑,直至去年,净利润仍未恢复到2020年的水平。

海纳医药在药学服务以及CDMO领域的收入及盈利稳定性较高,这家公司主要从事改良新药和仿制药的生产外包,客户主要来自国内。如果双方能够合并,成都先导就能不再依赖外部CDMO的支持。

empty

根据招股书,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海纳医药分别实现净利润6801.77万元和7318.21万元,业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期间,海纳医药还获得了1亿元增资,投后市值估值约15.8亿元。

从规模来看,海纳医药的确是一块优质标的,并且还有希望低价获得。因为这几年国内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业务,需求都大幅萎缩,BE试验价格腰斩至250万元,海纳医药大受损失。而且2023年海纳医药IPO时,正赶上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IPO上市进程进入实质性暂停,失去融资机会。

公开资料表明,海纳医药在报告期内销售费用激增,到2022年增至2187.3万元,销售费用率是行业均值的两倍;补流金额总募资金额高达29.41%;2021-2023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超50%,回款压力较大。

这样一家CDMO公司,投靠成都先导其实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近期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被重启,海纳医药可能又看到了独立IPO的希望,因此和成都先导双方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以至于最后不欢而散。

empty

一夜回到重组前

成都先导又回到了重组之前的状态,构建“一站式CRDMO服务体系”的设想落空,自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

成都先导的主业正遭遇同行的激烈竞争。近年来,AI技术日益成熟,我国CXO企业不断在分子药物临床设计、药物生产工艺中加快转型步伐,包括成都先导最优势的DEL库就有不少企业“狙击”。以药明康德为例,其基于DEL库与AI毒性预测模型联动,临床前开发周期能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

论规模成都先导比不过药明康德,产业链条又做不到CRDMO一体化,在本就竞争激烈的CXO行业内,技术附加给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日益凸显,留给成都先导的时间不多了。

empty

按行业预期,收购动作完成后,成都先导的候选分子可直接接入海纳医药的生产体系,公司很快就能由“技术输出”向“全链条服务”转型。而且药品在进入临床后,成都先导还会有很长的服务周期,甚至能借助海纳在制剂工艺、临床试验及生产环节的经验,直接实现商业化生产。

据公开资料,如若合作成功,成都先导的临床申报周期有望缩短约30%。如今所有的预期都落空,成都先导还得想别的办法。

目前,成都先导已有10余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针对肺癌的创新药LDC4022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最有潜力的自研管线HG146,当前已推进至临床二期阶段并确定了推荐剂量。此后,距离商业化可能还需要耐心等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