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藏格矿业(000408)公告显示,其全资子公司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正式获得自然资源部颁发的《不动产权证书(采矿权)》与《采矿许可证》。这份覆盖724.3493平方公里、有效期至2029年12月1日的新资质,不仅延续了主矿种钾盐的开采权限,更新增矿盐、镁盐、锂矿、硼矿等共伴生矿种,为公司主业发展注入长期确定性。
三重价值筑牢发展根基
业内人士指出,藏格矿业此次矿证落地,在矿业法治化转型的背景下尤为凸显。2025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首次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写入立法目的,明确要求企业必须依据备案的资源储量报告,清晰界定主矿种与共伴生矿种的开采权限。此前青海省发布的《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也已明确,盐湖资源开发必须依法取得许可并落实生态保护责任。藏格矿业此次矿证更新,正是对政策要求的精准响应,从法律层面彻底解决了资源开发的合规性问题。
对于公司而言,新矿证带来的价值突破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根基,通过延续钾盐开采权限,确保察尔汗盐湖100万吨以上钾肥的长期稳产能力。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农资,氯化钾的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而公司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平均1061元/吨的低成本优势,更让其在钾肥价格上行周期具备十足盈利弹性。另一方面,夯实新能源产业支撑,新增锂矿开采权限明晰了盐湖提锂的用益物权基础,为子公司藏格锂业1万吨碳酸锂产能的合规运营提供法定支撑,彻底消除了市场对其锂业务连续性的担忧。此外,全面激活资源综合价值,矿盐、镁盐、硼矿等共伴生矿种的开发许可,使盐湖资源从单一利用转向全面挖掘,显著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多资源布局彰显韧性
本次矿证落地进一步夯实了藏格矿业“钾锂铜”三驾马车的发展战略,而紫金矿业(601899)的控股赋能则让这一布局更具执行力。2025年1月,紫金国际控股以26%持股比例成为藏格矿业第一大股东,5月完成董事会改选后,公司全面纳入紫金矿业体系,实现“国有规范+民营活力”的优势融合。紫金矿业在矿山运营、成本管控与合规管理上的经验,正加速转化为藏格矿业的发展动能。
在铜板块,参股30.78%的巨龙铜矿已成为短期业绩核心引擎。受益于紫金矿业的运营赋能,该铜矿2025年上半年实现矿产铜产量8.3万吨,完全成本仅3.7万元/吨,吨铜净利润高达4.4万元,贡献归母净利润41.1亿元,同比增长48%。随着2025年底二期项目投产,其产能将提升至30-35万吨,远期规划的三期项目更有望将总产能推至60万吨,成为全球采选规模最大的高原铜矿。
钾盐板块作为公司根基,正实现“国内稳产+海外扩张”的双轮驱动。国内察尔汗盐湖持续保持百万吨级钾肥产能,海外老挝两处钾矿已获批9.84亿吨氯化钾资源量,首期200万吨产能分阶段落地后,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全球钾盐市场的地位。
锂板块则迎来合规发展的关键转折。除察尔汗盐湖提锂业务获得法定许可外,公司通过藏青基金布局的西藏优质盐湖资源已形成规模优势:麻米错盐湖手握217.74万吨碳酸锂储量及采矿证,首期5万吨产能预计2026年投产;结则茶卡、龙木错盐湖21.09%的股权加持,更让公司远期锂盐权益产能有望从1.1万吨跃升至6.5万吨。即便经历短暂停产风波,公司已提前完成设备检修,全年1.1万吨锂产品产销计划基本不变,静待锂价周期反转。
低负债高分红构建安全垫
稳健的财务状况为藏格矿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仅7.0%,处于行业极低水平,加之西藏地区低息贷款的政策支持,为项目投资与产能扩张预留了充足空间。与此同时,公司持续践行高分红承诺,2022年至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达74.29亿元,2025年中期分红15.69亿元,股利支付率高达87.15%,充分彰显资源型企业的现金创造能力。
市场对此次矿证升级反应积极。西部证券(002673)当日发布研报给予“买入”评级,明确指出新证落地消除了市场对锂盐业务连续性的担忧,认为公司“短期看巨龙铜业,中期看氯化钾,长期看碳酸锂”的成长逻辑清晰,预测2025年净利润将达34.39亿元。国盛证券亦强调,经历周期洗礼的藏格矿业,通过优质资源卡位与合规化运营,已构建起难以复制的资源护城河。
龚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