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浦钛业资产收购案背后的“资本魔术”

用户头像
金浦钛业(SZ000545)
   

7月14日,南京上市公司金浦钛业(000545)(000545)公告宣布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7月15日,金浦钛业复牌首日股价“一字涨停”。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庆祝这家连续3年亏损的企业,终于甩掉钛白粉包袱,转型橡胶新材料赛道。鲜有人注意的是,这场“救命重组”的幕后操盘手,竟是实控人郭金东与其两个女儿——亏损的资产由上市公司买单,优质的资产被家族低价收入囊中,如今再高价卖回给股民。

一场蓄谋已久的“资产大挪移”

2013年,金浦钛业借壳吉林制药登陆A股,主营钛白粉生产。彼时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钛白粉作为涂料核心原料需求旺盛。然而10年后,行业产能过剩叠加地产寒冬,该公司坠入深渊: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5.64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亏1.86亿元,同比暴跌830%,控股股东100%质押股权,7162万股被冻结,3500万股即将司法拍卖。

金浦钛业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本次拟注入的资产——利德东方堪称“现金奶牛”: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78项专利(包括71项发明专利); 汽车制动软管市占率40%,高铁制动橡胶管路市占率超70%;2024年营收10.44亿元,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44%。

但大多数投资者不知道的是,利德东方原本就属于金浦钛业。2024年3月,金浦钛业以1.8亿元将利德东方控股权转让给实控人之女郭彦彤,当时导致亏损7727万元。短短16个月后,金浦钛业却要以数倍估值(预计超18亿元)买回同一资产。

三步走“财技”:

把公司原有资产高价倒手卖给公司

金浦钛业本次已公布的重组方案设计极为精巧,堪称教科书级“困境反转”模板:

第一步:资产置换——甩掉包袱。置出资产:南京钛白、徐州钛白等“亏损毒瘤”及全部负债(含15亿元债务);置入资产:郭彦彤控制的利德东方91%股权(等值部分)。关键点:负债彻底剥离,避免拖累新主体。

第二步:发行股份+现金——补齐差价。向郭彦彤(金浦东裕)发行股份购买置换差额, 金浦钛业需用上述“南京钛白、徐州钛白等资产+负债包(含15亿元债务)”与金浦东裕持有的利德东方91%股权进行“等值置换”, 由于钛白粉业务已资不抵债(资产价值 < 负债),该“资产+负债包”的净资产实际为负值,因此,置换后存在巨大差额,金浦钛业需额外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补足该差额,向恒誉泰和(金浦系高管持股平台)支付“股份+现金”收购剩余9%股权。

第三步:配套募资——股民买单。向35名特定投资者募资,用于支付现金对价(流向郭彦彤),建设利德东方新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缓解上市公司枯竭现金流)。交易完成后大家都是“赢家”:郭彦彤获得上市公司股份+现金(预计超6亿元现金落袋);中小股东持股被稀释,但迎来“扭亏概念”涨停;实控人郭金东保住上市平台,避免股权拍卖失控。

隐秘的家族资本闭环:

涉嫌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业内人士指出,在这场交易中,郭氏家族成员角色分明:郭金东(实控人),主导重组大局,化解债务危机;郭彦彤(次女),利德东方实控人,套现数亿元现金;郭彦君(长女),金浦钛业董事长,推动交易通过。

但目前市场的争议焦点有三点——一是同一资产16个月估值翻倍,合理性存疑:之前1.8亿元把利德卖给实控人女儿,今年用18亿元钛白粉资产换回来,一来一回上市公司的十几亿元资产就被掏空了。二是现金流向问题:配套募资中的现金对价,可能用于偿还家族债务。三是业绩承诺缺失:未设置对赌条款,若利德东方盈利下滑,风险全由股民承担。

监管与市场的两难:

“保壳重组”优于退市

目前,交易所已向金浦钛业下发问询函,聚焦三大问题。一是关联交易公允性:是否通过“先剥离后注入”规避监管;二是估值跳跃合理性:需评估机构对16个月估值翻倍给出证据;三是中小股东保护:现金支付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尽管存在争议,二级市场仍用涨停表态:对金浦钛业而言,利德东方年赚1.2亿元,足以覆盖亏损;对投资者而言,“保壳重组”优于退市,短期套利机会明确。

有业内专家指出,金浦钛业的资产重组案例折射出A股资本江湖的“残酷”真相:当一家公司连续多年亏损、大股东质押爆仓时,所谓的“重组转型”,往往是新一轮财富转移的开始,这些困境公司实控人的典型“套现”手段有:资产套现,通过家族成员控制多平台,低买高卖资产;套利监管,利用“资产置换”规避重组上市审核。

而对于广大股民(中小股东)来说,要么接受股本被稀释,要么血本无归——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欧 阳

来源:同花顺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