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新洋丰(000902)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98亿元,同比增长11.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1亿元,同比增长28.98%。这是新洋丰在农资市场从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农资经销商经营日趋艰难的逆境下创造的佳绩。
我国农业历经70余年发展,从有机农业1.0时代迈进智慧农业4.0时代。肥料板块同样经历了深刻变革,从最初的农家肥,历经单质化肥、二元复合肥、三元复合肥,发展到如今的功能型复合肥。作为中国磷复肥行业龙头企业,长期以来,无论外部环境和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新洋丰始终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那么,新洋丰是如何积极破局的呢?
专注创新 引领趋势
新洋丰副总裁赵程云表示,当下,“农资大零售”模式正悄然兴起,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精准迎合了广大农户对优质低价农资的需求,因而一路走红。深谙农资市场的新洋丰,除了贴合市场需求积极参与其中外,更专注于产品研发与创新,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显著的效果赢得了种植户的持续青睐。
新洋丰积极践行产品+服务“双核心”战略,推出的系列产品集土壤修复改良、节肥增效、提质增产等功能于一体,从产品端引领产品发展趋势。比如针对现阶段市场上控失肥产品大多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单一方式来减缓养分损失的实际情况,新洋丰应用自主研发的DCR双调双控技术生产的“双控系列”肥料,创新性地从物理、化学、生物3个维度促进养分吸收,减少养分损失,提升肥料利用率,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获得种植户的广泛好评。新洋丰与中国科学院油料所合作开发的“高富专”减毒减害增效系列肥料,在减少花生、大豆等黄曲霉素危害的同时,显著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既保障粮油安全,又符合农民增产增收需求,形成了农民抢着买、渠道争着卖的旺销局面。
“目前,新洋丰已携手绿色农业研究所针对不同农作物开发出16个序列的专用型肥料产品,未来还将持续探索土壤与肥料、土壤与作物、土壤与环境、肥料与应用这四大核心关系,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和主栽作物,研发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专用肥料,力求让养分供给与作物需求精准匹配。”赵程云说。
聚焦痛点 量身定制
新洋丰为每一种农作物都量身定制了专属营养方案,让田间地头的每一个具体种植难题都能找到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
赵程云介绍,新洋丰每年耗费4000多万元,打造了一支200多人的专业农化服务队伍,他们被配备到营销岗位,从而将服务的毛细血管从经销商延伸到零售商,最终触达种植户,实现了从单一产品端向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的转变。同时,新洋丰依托荆门和北京两大研发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方案、针对性营养套餐解决方案和全程跟踪技术支持等服务,实现了“服务+”创新。
2024年,新洋丰开展技术培训及示范观摩会1.1万场次,培训人员6.1万人次,新建600余块高标准示范田及1万余块市场推广示范田,形成测土配方施肥报告3258份,制订作物营养解决方案2000余份。
“农服种植万里行”活动是新洋丰服务升级的生动体现。仅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就开展了2万余场农技服务活动,将先进的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试验示范数据结果显示,新洋丰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综合年化肥使用量减少15%,大田作物增产7%,经济作物增产超10%,同时也解除了经销商和农户缺技术的后顾之忧。
数字赋能 提升效能
新洋丰数字化转型平台为精准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持。在生产环节,全自动化生产车间确保每一粒肥料都养分均匀、性状稳定,实现了精准配方生产和产品优质。
赵程云说,特别是在营销服务环节,新洋丰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卫星遥感服务软件——新洋丰神农慧。该款APP整合了农业大数据、作物生长模型、人工智能、农业遥感等数字技术,能够实时跟踪作物长势,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根据作物生长数据生成可视化长势报告,让客户清晰了解作物生长状况。比如,新洋丰农艺师在实地圈定服务田块后,系统即纳入管理,定期推送遥感监测、灾害预警、气象服务、土壤诊断等数据,并根据作物品种、区域、土壤、气候等情况自动生成种植决策方案,显著提升了农艺师服务种植户的效能,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种植户的黏性。
近两年,新洋丰与这家北京科技公司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和淄博市桓台县联合开展小麦示范田智慧农业种植,通过应用智慧农业决策系统,将水、肥、种、植保、管理等要素科学结合。现场测产结果显示,与常规管理相比,采用该系统后作物分别增产16%和18%。其中,今年在淄博市桓台县的小麦示范田亩产769千克,达到国家“吨半粮”计划标准,为国家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提供了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