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科学 “AI” 家 | 华盛昌发布四款AI医疗新品,引领家庭健康管理新范式

用户头像
华盛昌(SZ002980)
   

广州,9月26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交会展馆)的2025CMEF(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现场,深圳市华盛昌(002980)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盛昌医疗)举办了一场以“智慧医疗,科学‘AI’家”为主题的新品发布会。

会上,四款全球首发、搭载自研Deepsense大模型的智能家用医疗设备惊艳亮相,标志着华盛昌正以其深厚的测量技术为基石,全面发力“AI+医疗”的深度布局,引领家庭健康管理进入一个由数据驱动、AI赋能的全新范式。

01

四款AI新品齐发,重塑智能健康监测体验

本次发布会的焦点,无疑是四款旨在提升家庭健康监测智能化与便捷性的创新产品。华盛昌医疗总经理钱漠宸对它们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公司在家用医疗领域的最新探索成果。

心电血压计Pro BP-6801:双重监测,一心掌握。

该设备将专业心电图与精准血压测量合二为一,用户通过一台机器即可同步监测血压和心电,让高血压和心律不齐这两种互相加重对方病情的指标同时显现。

例如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大的危害在于会大幅增加中风(脑卒中)的风险,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心律正常人群的5倍。许多房颤发作时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其隐匿性使得常规体检很难发现,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心电血压计能够在日常血压测量的同时,高效筛查房颤风险,将房颤筛查融入日常血压监测,极大地提高了发现潜在风险的机会,尤其对于无症状患者意义重大。

一项针对美国印第安人群的研究发现,使用移动心电图设备筛查出的房颤患者中,约有一半(8/15)的年龄小于65岁,这些病例在当前的常规筛查建议下可能会被漏诊。

另外,华盛昌血压全局测量算法专利克服传统示波法和柯氏音针对心律不齐血压测量的局限,精准测量周期内所有数据。在cem全局观测血压算法专利加持下,收缩压精度小于等于1.0正负0.3mmHg舒张压精度小于等于1.5正负0.5mmHg,诊断准确性可达95%以上,能智能识别多种心脏异常,堪比专业医生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家用设备筛查结果的可靠性。其独创的232灵动矩阵副屏设计,不仅让测量状态一目了然,更能搭配多模态心电大模型及时发出心电异常提醒。

家用便携六导联心电图ECG-600:随时捕捉,“心”事无忧。

针对心律失常“稍纵即逝”的痛点,这款产品以其小巧便携的设计,让随时随地的专业级心电监测成为可能。一项前瞻性验证研究证明,六导心电卡与常规12导联ECG设备具有较强一致性。六导心电卡ECG诊断与常规12导心电图的一致性达到94.5%,Cohen‘s kappa系数为0.72,其六导联立体捕捉能力,结合多模态心电大模型的智能分析,能高效记录并提示心律不齐风险,为隐匿型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供了重要支持,让心脏健康管理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双水平呼吸机HX-683:静享呼吸,智能同步。

这款产品为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它以低于30分贝的静音运行和多档可调的加湿系统,将舒适度量化到了具体指标,提供了更自然、高效的呼吸支持。

设备兼具“智能呼吸模式”与个性化参数调节功能,4-25 cmH O的宽压力范围和多种高级通气模式(如S/T, VGPS)保证了其对各类患者的广泛适用性和精准治疗能力,既能以较低的压力(如4-8 cmH O)满足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或对压力敏感用户的需求,也能提供高达25 cmH O的强劲压力支持,应对重度OSA或更复杂呼吸问题(如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需求。这种广泛的覆盖面确保了其对绝大多数患者的适用性,既方便新用户快速上手,也能满足资深用户的精细化治疗需求。

华盛昌健康管理一站式平台CEM health APP对AHI指数等核心数据持续追踪。AHI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Apnea)和低通气(Hypopnea)事件发生的总次数。它是评估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黄金标准。 AHI < 5次/小时为正常;5-15次/小时为轻度;15-30次/小时为中度;>30次/小时为重度。 HX-660的主要治疗目标就是将用户的AHI指数降至5以下。

APP会记录每晚的AHI数值,用户可以清晰看到使用呼吸机后,AHI从治疗前的数十次/小时(例如40次/小时)锐减到个位数(例如2.5次/小时)。这个数据的变化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获益证明,它客观反映了夜间缺氧状况的显著改善。让治疗效果一目了然,将改善“感觉”转变为可见的“数据”。

智能血压计BP-120H:AI算法加AI大语言模型,您精准的家庭健康顾问。

通过“柯氏音法+示波法”结合,确保了数据源头的准确性,尤其惠及了传统电子血压计无法准确测量的特殊人群。AI算法确保数据稳定性,增强抗干扰能力,降低错误率。即使用户在测量过程中有轻微的、不可避免的动作,AI能大概率过滤掉这些干扰,给出准确的读数,从而显著降低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测量失败或误差。

此外,对于声音非常微弱的低血压患者,或声音特征不典型的特殊人群,传统算法可能无法识别。通过大量数据训练,AI在识别复杂信号上的能力远超传统算法。即使是捕捉极其细微的信号特征,其平均绝对误差(MAE)可低至2.79 mmHg,已经达到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AMI)的标准。

通过对柯氏音信号的智能分析,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经验丰富的医生“听诊”的过程,但又排除了人耳的主观性和疲劳度影响,实现了稳定、可重复的“专家级”自动测量。大幅提升了抗干扰能力,确保了在家庭日常使用场景下,测量结果的稳定可靠,减少了无效测量。不仅如此,独有的内置AI语音助手“小雪”更是其最大的亮点,用户可通过实时语音问答,轻松获取专业的健康知识与管理建议。同时,通过配套APP的“亲情账户”功能,子女可以远程关注家中老人的健康状况,让关爱没有距离,真正实现了从“监测”到“管理”的闭环。

02

直击:当AI遇上用户体验

在发布会现场的体验环节,智能血压计的语音助手“小雪”成了全场焦点。其快速的响应、专业的回答以及便捷的交互方式,赢得了在场专家与来宾的一致赞誉,生动展示了AI技术如何为传统医疗设备注入“智慧”与“温度”。

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华盛昌团队与现场专家、媒体记者就Deepsense大模型的应用前景、AI算法的迭代逻辑等话题展开了深度探讨。华盛昌方面表示,一个优秀的AI数据库需要与用户共同成长,在持续学习和迭代中更精准地洞察用户需求,从而提供更主动、更智能的家庭健康管理方案。

03

“AI+测量”:从战略蓝图到智能应用

本次发布会不仅是产品的亮相,更是华盛昌“AI+测量”核心战略的具象化落地。发布会伊始,华盛昌董事长袁剑敏回顾了企业34年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自1991年成立以来,对“精准”的极致追求已融入华盛昌的基因。这份在精密测量、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等领域长达34年的深厚积淀,是公司迈向智慧医疗的坚实底座。

为实现从“精准测量”到“智能诊断”的跨越,华盛昌与时俱进,前瞻性地推动“AI+测量”战略布局。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专注于工业智能化升级研究的子公司——“深度感测”(Deepsense)。这家子公司肩负着将AI技术与精密测量深度融合的使命,其最重要的成果,便是本次新品发布会背后的“技术大脑”——DeepSense深度感测大模型。

华盛昌董事长袁剑敏在开场致辞中回顾了企业34年的发展历程。他强调,自1991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守“精准测量”的初心。这份长达34年对精密测量、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深耕,为华盛昌在医疗测量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石,并成功孵化出华盛昌医疗这一专注于家用医疗器械与体外诊断的子公司。如今,通过“AI+测量”战略,华盛昌正致力于打破医疗设备的“数据孤岛”,将精准的测量数据转化为有温度、可解读、能预警的健康洞察。

04

揭秘DeepSense:驱动智慧医疗的“技术引擎”

DeepSense大模型是华盛昌倾力打造的、全国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仪器仪表测量类垂直领域大模型。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专为解决专业测量与检测领域的复杂问题而生。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

01

强大的自学习能力

DeepSense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化。这意味着AI数据库会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和医疗知识的发展而持续更新,让诊断建议和健康方案愈发精准和个性化。

02

多模态数据分析

它能够同时理解和分析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如心电信号、血压脉搏波、血氧饱和度、血糖、尿酸等,实现跨维度的数据融合分析,从而洞察单一数据无法揭示的健康隐患。

03

个性化适配与交互

基于对海量数据(603138)的深度理解,DeepSense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并通过智能语音等方式提供有温度的交互,将冰冷的测量数据转化为“可解读、能预警、有温度”的家庭健康关怀。

正是基于DeepSense这一强大的技术引擎,华盛昌成功将“精密测量”与“智能诊断”深度结合,为此次发布的四款AI医疗新品注入了智慧的灵魂。

05

展望未来:构建普惠、温暖的健康新生态

发布会的落幕,是华盛昌智慧医疗新征程的序章。在接下来的展会期间,观众仍可前往广交会展馆3.1S27展位,亲身体验这四款AI医疗新品及华盛昌旗下的其他专业医疗产品。

展望未来,华盛昌将继续以用户的真实健康需求为导向,推动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与智能产品矩阵的深度融合。公司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更主动、更智能、更贴心的产品,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轻松享有专业、温暖的健康关怀,为构建一个更普惠、更高效的全民健康生态贡献力量。

来源:同花顺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