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快一步,工业水变废为宝——中建环能以硬核技术重塑钢铁煤炭废水价值

用户头像
中建环能(SZ300425)
   

在陕西红柳林煤矿地下深处,二期井下矿井水处理站扩容提升项目正以1500立方米/小时的规模运转,煤矿矿井水经过高效净化,达到地表Ⅲ类水质标准。目前,两期系统同时运行,处理水量可达2900立方米/小时。

在山东,济宁能源高盐水资源化利用BOT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建设和调运仅用时11个月,为煤矿提供大量高品质淡水及中水资源,大幅降低煤矿对市政及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同时,从废水中提纯出大量高品质硫酸钠,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采用膜法分盐+分质结晶工艺,日处理水量约1.1万立方米,年回收水资源约350万立方米,年生产工业I类一等品硫酸钠约3500吨。

千里之外的攀钢热轧板厂浊环水处理项目,作为热轧大流量浊环水处理示范项目,已实现高效稳定运行20年,处理后水质悬浮物浓度(SS)低于20mg/L。

这些场景是中建环能(300425)35年来在钢铁煤炭废水回用领域深耕的缩影。作为全球最大钢铁与煤炭生产国,我国每年面临浊环水产生量约570亿m /年、煤炭开采废水排放量约90亿m /年的工业废水处理压力。这些废水处理与回用面临工艺流程复杂、占地面积大、能耗高和碳排放量大等共性难题。

中建环能提出的

“短流程减碳、装配式再生”技术目标

为资源循环利用打开全新的价值空间

钢铁厂的“减法”与“加法”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

在河钢乐亭钢铁基地,传统工艺被替换成占地更小的稀土磁盘水处理工艺,处理水量达15000立方米每小时,单套设备最高通量达1500立方米每小时,相比传统工艺:占地更小、能耗更低。

鞍钢集团某连铸改造项目:处理水量达5600 立方米每小时,处理效果显著(SS<20mg/L,油脂<5mg/L),设备稳定运行20年以上。

中建环能自主研发的稀土磁盘分离净化设备是钢铁浊环水专用设备

利用永磁材料的高强磁场所形成的磁回收机构,打捞分离含铁磁性及顺磁性悬浮物,实现水质净化和磁性物回收,可高效去除钢厂浊环水中的氧化铁皮和油脂,显著降低SS浓度,确保用水品质,具有占地小、能耗低等优势,相比传统三段式工艺减少了处理环节,大幅缩短工艺流程和反应时间。凭借该技术入选《钢铁行业轧钢工艺最佳技术导则》、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建环能目前已实施超过600个钢铁废水回用项目,浊环水处理市场装备占有率超30%,居于行业第一,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立方米每天,广泛应用于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并远销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孟加拉国、伊朗、阿曼等海外市场。

煤炭废水的资源化循环

一矿一策,中建环能推出分级处理与分质回用“武器库”来实现矿井水的多场景利用,包括矿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生态修复、农业灌溉等。涵盖从原水收集到水资源回用和结晶盐回收的全过程,全流程配备数字化监测装置,实时监控水质、流量等关键参数,实现自动化控制。

三条矿井水处理与回用工艺路线

井下原位处理与回用

井下/井上深度处理与回用

井下/井上零排放处理与回用

核心设备井下原位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可直接在井下处理,高效除浊,水力停留时间短,占地小;磁沉淀除硬一体化设备可高效除浊除硬,抗冲击能力强,占地小;离心机可快速高效分离固液,安装简单,占地小,费用低。

empty

中建环能已实施150余个煤炭废水处理与回用项目,煤矿井下处理水量位居行业第一。井下磁分离技术在矿井水处理领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中国应急产品实用指南》。

如陕西中太能源朱家峁煤矿高盐矿井水治理BOT项目,以“绿色低碳”为项目实施目标,实现矿井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和工程范例,是对推动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有益实践。

而在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水处理项目中,采用智慧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与设备管理平台、信息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从而有效提升水厂的管理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

从滇东高原到陇东高原,煤矿矿井水应急车载设备正以 “快、准、稳” 的硬核表现,切实化解了煤矿废水治理中迫在眉睫的环保危机。

从治污到造水,每滴水都是战略资源。当鞍钢的稀土磁盘设备仍在稳定运行第21个年头,当济宁项目持续提供大量高品质淡水及中水资源,中建环能在钢铁煤炭废水回用场景的业务逻辑在数十年的耕耘中愈发清晰:废水不是负担,而是被错置的资源,绿色转型快人一步,水资源真正成为宝贵资产。中建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与合规监管的保障,也是绿色科技赛道中正在崛起的价值高地,更是破解水资源困局的答案之一。

来源:同花顺财经

为提升阅读体验,雪球对本页面进行了排版优化

风险提示: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雪球的立场无关。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