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镜片(301101)9月2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5年9月2日接受42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QFII、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海外机构、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业绩回顾】1H25业绩1、营业收入:Q1为1.97亿元;Q2为2.02亿元;H1为3.99亿元;Q2营收同比+4.7%、环比+2.5%;H1同比+3.7%。 (1)核心产品放量:“PMC超亮”系列持续贡献高增长,半年度同比+32.4%(2)业务结构优化:镜片销售占比83.5%,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提升支撑营收质量。 2、归母净利润:Q1为4,715万元;Q2为4,836万元;H1为9,551万元;归母净利润增速: Q2同比+3.4%、环比+2.6%;H1同比+7.4%。利润增速快于收入,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及费用管控效率提升。3、公司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管理、销售、研发三大费用占比整体下降,体现运营效率持续改善: (1)管理费用:Q2为1,857万元,同比-11.4%,环比1Q25-1.2%;H1累计3,736万元,同比-16.2%;管理费率由Q1的9.5%降至Q2的9.2%,H1为9.4%。 (2)销售费用:Q2为3,376万元,同比-10.4%,环比-0.5%;H1累计6,770万元,同比-8%;销售费率由Q1的17.2%降至Q2的16.7%,H1为17%。 (3)研发费用:Q1为953万元,Q2为1,040万元,H1累计1,993万元;Q2同比+33.6%,环比+9.2%;H1研发费用同比+35.5%,显著高于营收增速;研发费率由Q1的4.8%提升至Q2的5.2%,H1为5.0%。核心亮点:(1)费用端集约化管理:H1三费占比下降3.2个百分点,规模效应下费用率持续优化,直接推动净利率提升。(2)研发投入加码:H1研发费用增速(35.45%)远高于营收增速,多项专利储备为产品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复苏节奏仍显曲折,行业价格竞争加剧。面对多重挑战,明月镜片保持战略定力,依托常规镜片中的明星产品及全新上市的1.74等系列产品、近视管理镜片“轻松控”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使得2025年半年度整体业绩在逆境中表现出韧性与稳健性。 剔除海外业务的不利影响,2025年上半年公司镜片业务较去年同期增长5.4%。常规镜片中的明星产品尤其是PMC超亮系列产品表现突出,三大明星产品的收入在常规镜片收入中占比为55.8%。2025年上半年“轻松控”系列产品销售额为8,167万元,同比增长7.32%;剔除产品升级召回上一代产品带来的影响后,2025年上半年“轻松控”系列产品销售额为9,012万元,同比增长18.4%。另外公司明月全新升级的1.74系列产品获得消费者和客户的热烈反馈,2025年上半年销售快速提升,较去年同期增长258%。 面向日趋年轻化、功能化、高折化的消费浪潮,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发布全新矩阵产品: PMC超亮系列率先补全1.67高折射率; 户外超韧系列一次性上新1.67、1.71、1.74三种高折规格;新一代智能变色系列2.0全面升级,新增1.71与1.74高折射率,室内清透、户外迅捷变色,一镜多用,室内外智能切换;浅底色防蓝光系列产品从1.56到1.74全折射率上线;全新“数码抗疲劳”系列依据不同年龄段的调节力差异,推出呵护型、舒缓型、加强型三款细分方案,为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频繁切换的场景提供更舒适的配镜体验; “维适渐进”系列以均衡型、中远型、中近型、远近型、驾驶型五大子系列精准对应多元生活场景,远近过渡自然流畅。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2025年6月,小米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小米AI眼镜,并宣布明月镜片为其官方独家光学合作伙伴,由明月提供线上线下(300959)全渠道配镜服务:线上小米有品商城一键定制,线下可在宝岛眼镜、千叶眼镜、博士眼镜(300622)的400余家合作门店同步验配。1.71高折射率镜片、智能变色、数码抗疲劳等全系产品均已适配,轻薄、高清、全天候佩戴体验全面满足AI眼镜需求,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智能穿戴光学赛道的领先优势。另外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小米眼镜配徕卡镜片,感受绝佳的视觉体验。 除了线下零售端,医疗渠道是近视管理产品落地的关键场景。明月镜片以“定点突破、定向深耕”为策略持续推进,2025年8月,公司与爱尔眼科(300015)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深度战略合作全面启动。作为各自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爱尔眼科与明月镜片此次携手,旨在通过整合双方在品牌、业务、科技、制造、资本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开启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篇章。
问:上半年小米发布AI眼镜,宣布公司为独家合作伙伴,该产品配镜数量、单价、盈利水平情况,今明两年出货预期?智能眼镜对公司今明两年利润贡献?
答:自2025年6月26日小米正式发布新一代智能眼镜以来,产品保持了高关注度,市场反响热烈。发布首月即实现热销,多地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黑色款长期处于缺货状态,销售趋势表现强劲。在此背景下,公司镜片作为小米智能眼镜的独家光学合作伙伴,深度参与其镜片配套与全渠道服务体系建设。本次合作不仅带来业务增量,更在商业模式上实现了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开创“智能眼镜+专业配镜”融合服务新模式。过往智能眼镜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于两类:一是作为纯电子产品在京东、天猫等平台销售;二是通过线下连锁终端销售。然而,数据显示,约70%+的智能眼镜用户本身存在近视问题,亟需个性化配镜服务。针对这一核心痛点,公司镜片依托全国数万家合作门店资源,首次构建起覆盖广、专业强的线下配镜服务体系。目前,已精选包括宝岛眼镜、博士眼镜、千叶眼镜在内的400余家头部连锁门店,为用户提供专业的验光、定制镜片及适配服务。该模式运行两个月以来,成效显著:(1)明月配套的镜片平均零售单价达800元,超出预期,且多功能、高折产品占比较高,消费者没有选择过多低价产品;(2)整体售后投诉率显著低于其他渠道,获得小米团队高度认可;(3)当前仅开放400多家门店,未来若进一步扩大合作网络,服务覆盖范围与商业潜力将大幅提升。第二,推动智能眼镜从“电子产品”向“眼镜属性”演进。当前智能眼镜的主要用户群体仍以年轻、追求科技感的尝鲜者为主,普遍将其视为3C数码产品。但随着线下专业眼镜渠道的深度参与,用户购买行为正在发生转变,部分用户选择在其他渠道购买智能眼镜,然后线下配镜,也有部分用户选择在眼镜门店直接购买智能眼镜并配镜片。这表明,智能眼镜的“眼镜属性”正逐步增强,消费场景从单一电子消费向专业化、个性化视觉解决方案延伸,这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小米发布智能眼镜以来,该品类已初步形成。未来若更多品牌与眼镜产业链深度融合,智能眼镜有望迎来规模化增长。但目前该业务仍处于早期摸索阶段,在公司整体收入中占比较小。
问:智能眼镜技术储备?客户情况?
答: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品牌及科技企业持续推动数字眼镜发展,目前公司和主流大厂(手机、PC、互联网)均在积极推进相关项目,包括带显示功能的多种技术方案及新材料应用。自小米发布智能眼镜后,其与公司镜片共同探索的模式也引起其他品牌关注,部分拥有线下门店的品牌正探讨如何借鉴该模式。公司认为,智能眼镜的成长关键在于其“眼镜”属性,只有先成为一副可日常佩戴、舒适实用的眼镜,才能真正实现随身化使用,进而拓展丰富应用场景。尽管当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需经历阶段性成长,但长期趋势值得期待。
问:离焦镜行业价格战激烈,公司离焦镜均价,盈利趋势,以及行业格局变化?
答:2025年一季度,离焦镜市场整体保持良好态势,但二季度起价格竞争突然加剧,部分主流外资品牌亦大幅降价。面对这一局面,公司在暑期旺季前经过多轮研判,最终达成共识:价格战长期来看难以为继,也无法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是目前极少数未参与价格战的品牌之一。从数据看,公司离焦镜出厂均价基本与去年持平,略有下降主要源于低折射率产品(如1.56)占比提升,属结构性变化,整体价格体系保持稳定;零售端“轻松控”系列价格亦为离焦镜中最稳定的产品之一。当前市场不缺离焦镜,但缺乏价格稳定、功能与口碑俱佳的产品,公司正因坚持不降价而形成稀缺性优势。同时,尽管外部环境竞争激烈,上半年在剔除一代向二代产品切换带来的影响后,公司离焦镜仍实现近20%的增长,与行业头部同行趋势一致,这也反映出该品类仍处于快速增长通道。部分外资品牌因陷入价格战困境,已在暑期推出新品以重塑价值体系,也印证了产品与定价稳定的重要性。
问:同行在国内销售稳定快速增长,公司是否感受到较大竞争压力?
答:公司非常乐见行业内有众多优秀同行实现快速增长,这不仅有利于行业整体发展,也为彼此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同行公司在战略规划、产品布局、渠道建设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表现突出,尤其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在1.74高端产品上的成功实践,也为行业开拓了新的思路,值得公司深入学习。尽管该企业在1.74产品线上增长迅速,但公司认为行业空间广阔,远非一家可独占。公司凭借与三井稳定的原料供应关系,在1.74领域同样具备原料保障能力,且拥有高品质量产能力,目前国内市场仅少数企业具备此条件。今年上半年,公司1.74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达258%,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同时,1.67产品也保持良好增长,而相较之下,1.56、1.60等常规折射率产品增速趋缓或持平,反映出高折射率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业务模式上,公司以自有品牌为主、OEM占比极低,与该同行以OEM为主的结构存在差异,客户体系和渠道布局也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并未感受到直接的激烈竞争压力。但公司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对其优秀的做法不回避、不低估,而是大方学习、积极借鉴。
问:高折射率产品新产品规划?原材料是否有壁垒?
答:通常将折射率1.67及以上的产品定义为高折射率镜片,目前主流为1.67、1.71和1.74三类。(1)1.71系列由公司主导推动,从原料、光学设计到市场推广均领先,现已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占据主导份额。(2)1.67产品已趋于大众化,当前增长主力不仅有原低折射率用户的升级选择,还有从外资品牌高折射率产品转向国产镜片的消费者,这部分主要受性价比及国产品牌口碑提升驱动。(3)1.74产品因原料壁垒较高,国内仅公司与极少数同行能获得充足原料,短期内原料供应不会制约公司增长。此外,1.74生产过程对工艺要求高,即便获得原料,稳定产出高品质产品仍具挑战。在推广方面,当前多数1.74产品实际来源于少数几家制造商,通过贸易商或渠道销售,因此拥有丰富且高质量渠道资源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今年以来,尤其在抖音等新兴渠道及新业态门店中,高折射率产品已成为重要获客入口。公司已在全系列推进高折射率产品布局,覆盖PMC超亮、超韧及常规产品线,新品结构基本完善,渠道稳步推进,预计下半年高折产品表现将持续提升。
问:公司未来渠道端有哪些渠道面临增长压力?医疗和线上渠道开拓情况?
答:目前公司并未感受到强烈增长压力,整体处于战略调整期,更着眼于三至五年以上的长期布局,对未来充满信心。渠道端当下正经历深刻变化,公司正积极顺应趋势,推进渠道深耕,并在服务与专业能力上持续创新。医疗渠道方面,头部机构占据份额更大,公司已与行业龙头爱尔眼科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未来在产品供应等方面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均有广阔空间;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头部医疗机构,聚焦大型连锁及区域龙头作为主要开发方向,虽当前医疗渠道占比尚不高,但结构清晰、以大型连锁、地区龙头作为开发方向明确。线上布局方面,公司坚决不参与以低价或价格战为核心的渠道,即便短期牺牲部分销量,始终坚持长期价值导向。
问:公司在智能眼镜业务方面的具体优势?
答:关于公司在智能眼镜项目中的优势,可从两个层面理解:(1)首先,在品类发展上,智能眼镜的未来规模与其“眼镜属性”的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成为可日常佩戴、能够替代传统眼镜的产品,才可能实现广泛渗透。目前以小米为代表的智能眼镜已在轻量化、续航、交互体验等方面实现突破,但核心仍在于能否被用户持续佩戴。(2)其次,从企业参与角度看,当前智能眼镜仍处于早期阶段,谈“优势”不如聚焦“关键能力”。未来三年至五年,镜片品牌若要深度参与这一赛道,需重点构建三方面能力:一是研发与产品能力,需深度参与产品定义,针对近视用户尤其是高度数、运动场景优化佩戴体验,实现镜片与镜架的协同设计,技术门槛较高,目前仅少数头部企业具备参与能力。二是品牌力,公司目前配镜零售均价达800元,价格上有专供优惠,显著高于传统渠道水平,体现出品牌溢价能力。用户在花费2000元购买智能眼镜架后,倾向于选择高折射率、多功能、高品质的知名品牌镜片。三是渠道覆盖能力,随着智能眼镜向“真眼镜”演进,线下渠道的广泛性、丰富性、触达性将日益关键; 【战略展望】近年来,行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司在此过程中充分受益,尤其在离焦镜片和智能眼镜领域抓住了发展红利。同时,渠道形态日益多元,从传统零售扩展至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高端楼宇店、工厂店等新业态,公司积极对接并发挥自身在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其中。消费趋势也在持续升级,用户从早期关注品类转向注重品牌与专业服务,这也将有利于公司的发展。面对市场普遍存在的“内卷”与价格竞争,公司坚持不参与低价恶性竞争,而是着眼于行业长期生命周期,致力于从一次性交易向终生服务转型,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传统销售模式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步减弱,公司正积极推进业务模式革新。公司坚持产品品牌建设、渠道建设以及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在业务模式上,今年下半年起,公司已将江苏作为销售改革试点区域,探索针对性市场策略,未来将根据成效向全国复制推广,重点聚焦销售模式优化、渠道深耕以及对中大型客户的系统性赋能。同时,公司严控市场秩序与价格体系,相关成效逐步显现,也愿与同行共同维护健康的行业生态。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在产品、品牌、渠道及专业服务能力上的长期投入,聚焦“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做宽”与“做窄”,“做多”与“做专”之间,选择深耕主业、巩固核心,坚定走长期主义发展之路。总体而言,公司对行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公司未来的持续成长亦具有坚定信念。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
参与单位名称参与单位类别参与人员姓名天弘基金基金公司--永赢基金基金公司--鹏扬基金基金公司--东北证券证券公司--东方证券证券公司--东方财富证券证券公司--中信建投证券证券公司--中信证券证券公司--中金公司证券公司--信达证券证券公司--兴业证券证券公司--国投证券证券公司--国泰海通证券证券公司--国海证券证券公司--国金证券证券公司--天风证券证券公司--广发证券证券公司--方正证券证券公司--民生证券证券公司--浙商证券证券公司--申万宏源证券证券公司--上海明河投资阳光私募机构--上海理成资产阳光私募机构--深圳尚诚资产阳光私募机构--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公司--CI Investments Inc海外机构--eFusion Capital海外机构--Fenghe Asia Fund Ltd海外机构--Genesis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海外机构--HSZ Group海外机构--Quartet Fund-HK海外机构--中金资管QFII--上海天猊投资其他--上海开思股权投资基金其他--云南信托其他--信达澳亚基金其他--大家资管其他--开弦资本其他--杭州恩宝资管其他--泽安私募其他--深圳前海承势资本其他--路博迈基金其他--
点击进入交易所官方公告平台下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