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志西: 好问题。。。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是契合我所说的“产业资本互持激活资产配置功能”的核心逻辑的。。。
产业资本从“套现离场”转向“主动配置”的质变,而本次举牌发生在股权分置改革近20年后。
不同于2007年牛市后产业资本借解禁大规模减持套现的历史,中国平安此次行动明确指向长期财务投资和战略布局,其官方回应强调“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表明增持是基于对标的价值的主动认可,而非短期套利。这标志着产业资本开始真正将二级市场作为资产配置的核心工具,可见符合我提出的“下半场完成资产配置功能”的核心特征。
中国太保H股2025年内涨幅目前已接近50%,举牌前已累积可观涨幅,显示市场已进入估值抬升阶段,而平安选择在股价接近历史高点时增持,则说明其并非简单地“抄底”,而是基于对行业长期趋势的信心,愿意以合理溢价配置资产。这种“高位”互持恰恰是牛市信心驱动的典型行为,和我所说的“牛市提供产业资本运作环境”的逻辑一致。。。
而中国太保作为被投企业,自身也持有大量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若牛市延续,其投资收益将进一步增厚报表利润,进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这种交叉持股结构下的业绩互推效应,正是我文中强调的“左脚踩右脚”估值循环的典型案例,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揭示产业资本配置逻辑升级:
一、低估值加高分红,这正是险资负债端压力的应对策略。
中国太保H股举牌时动态股息率达3.5%、PB仅0.94倍,显著低于A股同类公司。在长期利率下行背景下,平安通过配置高分红同业资产,可有效对冲负债成本,优化投资收益率。这与2025年险资集体转向银行、电信等红利股的逻辑一脉相承。
二、释放了保险板块整体低估信号。
平安举牌同行隐含对保险行业基本面的认可,当头部机构以真金白银投票时,可能激活板块估值重估,推动更多产业资本跟进,就形成了我所说的“增量资金重要来源”。
但是,平安明确此次为“财务性投资”,与2019年中国人寿举牌太保时强调“战略协同”的表述不同。若未来未深化至产品共研、渠道共享等业务层面,则仍属于浅层资本联动,与我所期待的“通过股权纽带重构产业生态”还存在差距。。。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因太保H股较A股折价超20%,且港股流动性较弱便于集中持仓,这种套利性机会可能放大举牌行为的特殊性,未必直接复制至A股或其他高溢价板块。。。
所以我认为这可以算是一起典型案例,但未完成最终蜕变,因其暂限于财务投资、依托H股折价等特殊条件,尚未展现深度战略协同,所以只属于“下半场”的“初级阶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果未来能观察到更多险企跟进互持(如国寿、人保等),或平安和太保从资本联动升级至业务整合,则将进一步证明产业资本已真正将二级市场变为资源配置核心战场,中国股市从此就具备了“自我造血”的牛市根基。。。//@志西:回复@夏虫不可语冰-:平安举牌太保算不算本文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