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歇斯底里的帅: 其实恒隆地产经营出现困难以股代息并不只是一个项目拖累,而是多个项目投资失败的结果,除了杭州恒隆地拿贵了之外,还有三个困难项目:昆明恒隆、沈阳市府恒隆及武汉恒隆,加起来总投资350亿,EBITDA7亿,配套的公寓一年只能卖几套,无法降低负债率。
再对比一下$太古地产(01972)$ 新开盘的太古源,售价高于市场预期20%的情况下,三开三罄,已经锁定了项目的成功。太古投资的新项目,收益率最低的颐提港二期,保守假设下回报率也有5%(还可以提升一期坪效)。
有一些投资者习惯于拿恒隆的失败来类比太古,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原因有三:
1.两者不是一个级别的开发商。
恒隆在香港并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只能被迫进入内地发展,反而意外取得了上海两个项目的成功。在新鸿基太古港置等主流开发商进入后,恒隆已经没有在一线城市发展的机会了。
过去十年恒隆主要在二线城市拿地,恒隆在老商圈拿地,与竞争对手贴身肉搏,有胜有负,成功率不高。
反观太古,项目均位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成都太古里开在IFS旁边,街区式商业与盒子互补,1+1>2,成为现象级商业体。
太古还具备开发新商圈的能力,前滩太古里及颐提港(北京太古坊)均是开发新商圈取得成功的案例。过去十几年,太古所有新开业项目均取得了成功。
2.恒隆的负债率更高,且利润来源过于集中于上海两个项目。除了上海两个项目外,恒隆其余的项目均位于二线城市,没有流动性,无法进行资本循环。而卖出上海两个项目的话,恒隆就失去了投资价值,不能卖。
再看看太古的底层资产,香港太古坊及太古广场,广州太古汇,成都太古里,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及太古坊,上海兴业太古汇及前滩太古里,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地标?太古能卖出香港写字楼回笼资金,也可以卖出迈阿密写字楼及商场回笼资金,住宅项目也不愁卖,太古随时可以卖出资产降低负债率。
3.恒隆习惯于靠重奢商业来获取流量,除重奢外,其他业态招商能力很一般。
太古则不同,三里屯太古里是从潮流地标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北区才刚刚开始上奢。颐提港没有奢品业态,坪效也很不错。太古的项目业态更丰富,建筑形式也更灵活,商场、办公楼、酒店、住宅,太古的开发能力都是一流的且品牌力很强,能够打造大型综合性项目吸引人气,提升项目收益率。//@歇斯底里的帅:回复@歇斯底里的帅:2018-2020年,基本上所有房企的拿地价格都不理想。以重奢商办项目较多的新鸿基及恒隆为例:
新鸿基在2019年以422亿地王竞得西九龙地块,一块地价接近恒隆市值了。
恒隆则在2018年以107亿拿下杭州武林百井坊巷地块。此后,恒隆再没有拿过新项目,不仅如此,前两年还以股代息且降低了派息。
比较幸运的是,颐提港二期太古只占比35%,在底部补仓了15%,且太古内地项目均是与国央企合作,融资利率低,才有还不错的投资收益。剩余6个项目的均是周期底部拿地且以购物中心项目为主,收益率比较理想。
太古的项目遍布香港、内地、东南亚、迈阿密等地,更容易从全球的视野判断哪个地区的资产价格更具吸引力。比如本轮周期,太古就大幅降低了迈阿密的资产配置,加仓内地商业项目。2018年—2020年,太古高位卖出300+亿的香港写字楼则把净负债率降到6.5%。
此轮周期过后,房企的经营态势会发生巨大的分化。只有$太古地产(01972)$ 在周期底部大幅加了仓,内地零售项目面积翻了一倍。那么在未来招商上,作为品牌方,当然会更愿意与有大量新项目开业的太古合作了,LV集团及开云集团纷纷宣布与与太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头部品牌纷纷加强与太古的合作时,太古在竞争中就会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再加上太古街区式商业的独到之处,长期成长空间就打开了。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及兴业太古汇的成功升级就是太古招商能力的体现。$太古股份公司A(00019)$ $太古股份公司B(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