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摩根士丹利关于“聚焦阿里云栖大会 产业链产能最新情况”的分析视频,主要内容如下:
一、云栖大会核心要点
1. 需求与供给端
◦ 需求端:AI算力需求增长迅猛,呈加速态势。
◦ 供给端:阿里云计划未来十年全球数据中心用量实现10倍增量。
◦ 投入方面:阿里云将加大对AI相关领域的投入。
2. 产品发布
阿里云发布最新的Queen Max模型,其在全球开源模型中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市场份额最大,可与OpenAI、Anthropic等头部企业并列。
3. 估值与增速
◦ 阿里云估值有上调空间,当前给予5倍PS估值,对比海外同行(十出头或十几倍),存在提升潜力。
◦ 云业务增速方面,今年及明年大概率保持30%左右的增速,资本开支(Capas)也有上调可能。
二、数据中心产能分析
1. 阿里产能规划
以2022年底基数(实际使用IDC产能1-1.5个g网)为基础,计划十年实现10倍增量,即到2032年达到13-15个g网的产能,年均新增1-2个g网,对应的资本开支年均在1500-2000亿区间。
2. 产业链受益标的
◦ 重点推荐GDS和万国数据,它们在阿里数据中心供应链中份额大,且乌兰察布布局优势明显。
◦ A股中相对看好奥飞数据,同时建议关注处于私募阶段的中联数据、中金数据等增长良好的企业。
◦ 不建议过多关注依赖阿里业务且已退出新单竞争的企业,以及缺乏竞争力的其他A股IDC企业。
三、AI与软件、硬件的关系
1. AI对软件的影响
◦ 短期:AI会挤占企业级软件的预算。
◦ 长期:简单的AI套壳应用可能被能力不断扩展的AI模型取代,企业级软件需长期消化AI平台和通缩带来的IT预算影响。
2. 硬件供应链
◦ 国内AI芯片产能不足,如中芯国际(SMIC)7纳米节点月产能约1-2万片,且需分一半给华为手机芯片,国产芯片总产能难以满足阿里等企业的需求,今年缺口仍需进口芯片弥补。
◦ 阿里平头哥、百度昆仑等自研芯片因受出口管制影响,台积电、三星自2025年1月起无法为其生产,库存有限,其产能迁移至国内产线(如SMIC)至少需要1-2年时间。
四、阿里云的收费模式与盈利
1. 收费模式
主流是按Token的API调用量收费,同时也存在针对大企业的定制化模型收费(非单纯按Token数量),不同企业需求对应不同收费套餐。
2. 盈利水平
阿里云当前毛利率约8-9个百分点,短期内将维持该水平,中长期有提升至十几百分点的可能,但与海外20-30个百分点的毛利率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因国内以按量计费为主,海外多为订阅制,收费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