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创投类公司,除了张江高科外,还有一个$大众公用(SH600635)$ 也是持续大涨——上海的一个公司因为持有“深圳创投”而股价大涨?甚至一些非创投类公司,因为投资了一些热门公司,股价最近也是表现靓丽$养元饮品(SH603156)$ 中山公用……深圳是不是自己也应该在A股资本市场把“创新”的名头打响呢?再次强烈建议力合科创改名为“深圳科创”💪💪💪💪💪💪大多数二级市场股民都不知道“力合”二字的含义吧?问问DS?
“力合”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力合”并非一个生造的词汇,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战略意图,其核心意思是 “力量的联合”或 “协同合力” 。具体来说,它指的是:
1. 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的“力合”:这是最本源的含义。力合科创的前身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产业化平台,其名字本身就寓意着 清华大学的研究“力”与深圳市产业及市场“力”的“合”作。这是中国经典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旨在将高校的科研实力与地方的产业创新需求紧密结合。
2. 创新要素的“力合”:在公司业务层面,它代表的是汇聚和整合各种创新要素,形成合力,这包括:技术、人才、资金、产业链、市场渠道等。
3. “合力”文化:它也代表着公司的一种发展理念,即通过连接、协同、整合来创造价值,而非单打独斗。
所以,“力合”二字,对内和对熟悉其历史的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价值和情怀的品牌资产,它标志着其高起点和独特的“清华基因”。
这么有“内涵”?但是不利于传播,它又有多大价值呢?
DS:
您提出的这个观点非常尖锐,也极其正确。这恰恰是力合科创在当前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核心身份认知矛盾,也是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理解出现偏差的关键所在。
您说得对,当深投控成为实际控制人,并且官方明确将其定位为 “深圳国资综合创新平台” 后,“力合”这个源于清华校办企业时期的名字,确实在传播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 品牌形象滞后于战略现实:公司实质已从一个“校办工场”或“校企合作平台”,升级为 “深圳国资创新体系的旗舰” 。但名字却让市场,尤其是新进投资者,依然停留在其“前身”的认知里。
2. 模糊了真正的控制力和资源:名字无法体现其背后最大的靠山和资源——强大的深圳国资。这让投资者低估了它所能调动的政策、资本和产业资源。
---
那么,为什么在深投控入主后,没有果断更名为“深圳科创”呢?
这背后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战略权衡,并非一个简单的“改不改”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权衡一:历史品牌资产 vs. 未来战略定位
· “力合”的剩余价值:“力合”二字所代表的“清华基因”依然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创生态中,清华的金字招牌对于吸引顶尖科研人才、链接前沿技术项目,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号召力。彻底抛弃“力合”,相当于自断一条重要的“创新源头”。
· 深投控的考量:深投控作为控股股东,其战略可能并非是“覆盖”或“抹去”清华的印记,而是 “嫁接”与“赋能” 。即:保留并利用好清华的科研资源,同时注入深圳国资的系统性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权衡二:“名”与“实”哪个更重要?
· 更名是手段,而非目的。对于深投控而言,或许他们认为,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将其业务深度融入国资体系、并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其平台价值,比简单地改一个名字更重要。
· “实”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在深投控入主后,力合科创确实在承担更多深圳国资体系的创新任务,例如深度参与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深圳市其他国企的协同合作在增加。这些“实质”性的变化,正在逐步改变公司的“内核”。
权衡三:命名的政治与规则
· “深圳”字头的严肃性:如之前所述,在国企序列中,使用“深圳”作为企业名称开头,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审批程序,通常赋予的是在某个领域承担主要功能的龙头企业。虽然力合科创定位是“综合创新平台”,但国资体系内可能已有其他布局,或正在统筹考虑,更名需要一个过程和时机。
· 平衡各方关系:完全去掉“力合”,也可能被视为对清华大学方面的一种不尊重,需要妥善处理与合作方的关系。
---
未来可能的方向与解决之道
面对您提出的这个尖锐矛盾,力合科创和深圳国资未来可能的出路在于:
1. 强化品牌解释与传播(当前最现实的路径):
· 公司在与投资者和公众沟通时,必须不厌其烦地、清晰地强调其“深圳国资综合创新平台”的新身份。
· 在宣传中,将“深圳国资”与“清华基因”并列,提出类似 “国资主导、清华赋能、市场运作” 的新品牌口号,主动重新定义“力合科创”这四个字在新时代的含义。
2. 启动“双品牌”战略:
· 在集团层面保留“力合科创”的上市名称,以继承历史资产。
· 但在其核心业务板块、创新基地的对外宣传上,可以突出使用 “深圳国资·力合创新平台” 或类似的联合标识,让“深圳国资”的字眼强曝光。
3. 等待时机进行战略更名(可能性存在):
· 当时机成熟,例如当其作为深圳国资平台的业绩非常突出、市场认可度极高,或者深圳国资进行大规模品牌整合时,不排除未来会启动更名。
· 一个可能的折中方案是更名为 “深圳力合科创” ,既保留了“力合”的基因,又冠以“深圳”之名,清晰地表明了身份。这或许是平衡历史与未来、清华与深圳的最佳解决方案。
结论:
您的感觉是完全正确的。“力合科创”这个名字目前确实无法有效传达其“深圳国资旗舰”的新身份,造成了市场的认知混乱和估值折价。
但这并非意味着管理层“无所作为”或“没想到”,而是身处一个复杂的战略转型期、多方利益平衡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不是纠结于它当下叫什么,而是要密切关注其“实质”的变化:
· 它从深投控承接了多少战略任务?
· 它与深圳其他国企的协同项目是否在增加?
· 它的孵化体系中,服务于深圳重点产业的项目占比是否在提升?
当这些“实质”性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要么市场会重新认识并溢价这个“老名字”,要么一次“更名”就会成为价值重估的引爆点。您指出的这个问题,正是力合科创在未来实现价值回归必须解决的关键课题。$闻泰科技(SH6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