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的前三大:
1). 做空的那个就不说了,说得太多去过度强化记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比较搞笑的是下半年居然又回头去做空了这家公司,最后全年录得人生绝对金额最大的亏损,当年净值因为这两只彻头彻尾的辣鸡公司累计损耗了700bps。就像德肯米勒00年之后说的,好像也没有说是学到什么东西,说了一百遍不要和猪摔跤了,结果还是忍不住要和他去厮杀一顿,这是自己人性上的弱点。幸好都止损了,因为如果没有的话,今年将遭受更加惨痛的代价。我发现,看到看不惯的东西,还是发怒烈骂几句他的娘,然后啪啪吐两口口水更解气,没有必要和自己的荷包过不去。。。 。。。
2). 下半年比较欣慰的是纠正了去年对$瑞幸粉单(LKNCY)$ 错误的归因。通过数据,沟通,线下,专家,公司管理层等等渠道去交叉验证了瑞幸的多头逻辑,尤其是轻轻茉莉出来之后意识到渠道对于推互补型品牌的巨大优势,同时对于定价的逻辑进行了重新思考。类似的空翻多也发生在$富途控股(FUTU)$ 身上,21年做空是因为估值和对国内账户的限制;去年年初45美金做多是因为看到了海外用户的高速增长同时估值变得吸引了,10月初暴涨时110左右卖出,可能长期看仍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瑞幸的定价逻辑是把自己设定在有利润,但竞争对手因为成本和规模没有办法盈利这样一个区间,让盈利的稳定性增加了,同时因为价格战把蓝海打成红海之后符合了资本稀缺性的核心要素 -- 遥遥领先的第一,和卡断外界进入的第二让竞争格局整体改变,而早上咖啡下午茶让我们看到单店收入向上的空间,结合较低的估值,我们又在18-20之间把仓位建了回来,吃到了下半年业绩和股价回暖的红利。
3). $塞拉尼斯(CE)$ 这个票的教训比较惨痛,因为我确实是真的喜欢这个公司的资产,无论是醋酸链还是工程材料。醋酸链的经营利润率可以打到30%+,均衡态跨周期也有20%+,这哪里是大宗化工品啊,分明是特殊化工品给了大宗的估值啊!优势非常明显,第一,原材料(天然气)永远是全球最低价格;第二,科技驱动的生产和专利;第三,整合的产品链条,这很考验管理层经验能力和执行,根据市场价格不同而移动产业链上不同产品的销售来优化价格;第四,绝对碾压式的规模优势。工程材料比如胰岛素笔的注射材料等创新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但这里其实和再之前CABO犯的错误核心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自己因为太喜欢底层资产,进行了选择性的忽视。
事实上,和CABO一路向下不一样,CE是给过我好几次大幅获利的走掉机会的。平均成本在100美金/股左右,22年下半年CE第一次在财报会提到欧洲和亚洲需求的大幅下滑(汽车,涂层/建筑,工业等),加上去库存,工程材料利润大幅下调,其实这里已经感觉到可能当时从杜邦手里买贵了。股价下挫,抄底增持,然后大幅上涨;然后23年四季度工程材料再次令人失望,而且去杠杆的目标已经明确无法完成了 -- 4倍多的杠杆率,这时候是应该明确走的,而且24年初再次涨到160-170区间,大幅盈利,工程材料的商誉肯定要减计,杠杆太高了风险在成倍放大,这次卖了call,没有走,犹犹豫豫,市场终于不给机会了。三季度业绩的暴跌,盘后到104美金/股,又一次给了平进平出的机会,选择忽视觉得跌到位了,最后跌到70美金/股以下清仓,三年时间,亏损30%+,简直是令人发指的糟糕投资。一方面这个公司的CEO Lori和CABO的CEO一样都是DEI Hire,所以以后对于DEI hire真的要小心,Lori简直是一场灾难,如果不是大量累积存货,而是正确判断需求并采取保守的话,现金流不会恶化得那么厉害,不会那么多现金套在库存里,也不会需要砍掉分红;但最核心的还是收购不及预期以及背后的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害死人,大幅限制公司的创新和经营灵活性,前年是CABO,去年是CE,本质上都是业务受挫和财务压顶结合在一起压垮了企业。债务杠杆曾令我担心,但管理层提到之前6x杠杆率经营并去杠杆的成功,结合强现金流产生能力和极低的成本和极强的客户粘性让我忽略了亚洲需求下滑之外还有竞争加剧的隐忧尤其是尼龙66这块。
所以这里再修正一下去年的总结:1). 以财务数字为本,同时严格控制投资标的的杠杆率,因为后者是永久性资本损失的催生剂,而前者可以让我们聚焦事实(比如是不是真的能产生现金流?盈利能力是不是真的没有恶化?)而不是管理层的魅力或底层资产的诱惑等等;2). 做赔率对的事;3). 对资本过度充裕的行业要小心,可以走周期底部介入,但高位要小心,去年的瑞幸,今年的美团其实都是类似形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