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消息,9月15日盘中,英伟达向其供应商提出了开发全新“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术的要求,据称其单价是现有散热方案的3至5倍。
据台湾经济日报今日消息,由于AI新平台Rubin与下一代Feynman平台功耗或高达2000W以上,现有散热方案无法应对,英伟达要求供应商开发全新“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术,单价是现有散热方案的3至5倍,水冷板、均热片成为新“战略物资”。
传统塑料封装早已压不住温度,金属散热片顺势上位。
跨领域技术复用:复用半导体散热片产线的精密模具设计、冲压及电镀工艺(精度达微米级),降低FAU设备研发成本。
国内仅鸿日达具备大规模FAU自动化量产能力,打破日企(住友电工)和台企(前源科技)垄断。已向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头部光模块厂商送样,预计2025年下半年批量供货,切入800G/1.6T供应链。
2025Q1新开工建设2条产线,截至Q2末建设完备,当前拥有4条产线。2025年底预计将拥有6~9条产线,$鸿日达(SZ301285)$ 是中国大陆金属散热“三个唯一”:唯一上市公司,唯一大尺寸散热片供应商,唯一具备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能力的公司,核心受益于散热片国产化进程。“公司散热片生产线于2024年末具备量产能力,目前拥有2条生产线,2025年计划新增4条至7条生产线。
先吃规模,再攻旗舰,路径清晰:国内能做BTB的原本只有电连技术和信维诺,现在多了个鸿日达,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买家来说不算坏事,对国产替代却是实打实的利好。
3D打印结构件,把“打样”做成“量产”
钛合金中框、不锈钢铰链、铝合金散热鳍片……消费电子结构件越来越像艺术品,传统CNC遇到异形结构直接抓瞎。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玉田表示,公司将在巩固传统业务和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空间。如利用3D打印技术拓展机构件和消费电子市场;通过封装级散热片努力填补国产供应链的空缺。FAU和金属散热片远期均为百亿市场。$江顺科技(SZ001400)$ $铂力特(SH68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