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海风微抚1: 经过合并之后,国泰君安和海通合并,上海建科和上咨集团合并。
上海市管国企从44家递减至42家,不含SMG、世纪出版、上报集团这三家还包括部分事业编制的文化国企。
上海国投、上海电气、上海国盛、上港集团、华建集团、上海建科都属于这42家市管国企名单中,所以上海国投虽然形式上是上港集团、华建集团,上海国盛是上海建科的大股东,但其实5者管理矩阵都是平级的,不存在上下级关系。
市管国企除了三家文化国企之外,都是市国资委监管,判断市管国企的标志是董事长、总经理是否是市管干部(组织部任免),其中整套班子都是市管干部干部——正局级,仅董事长、总经理市管干部——副局级。
上汽、上海电气、上港集团、上海建工、上海城投、上海国际、上海机场、上港集团是正局级单位比较清晰。
其余市管国企是否正局还是副局?比较模糊,因为很多班子副职已经不是市管干部,仅是国资委任免,上海国投、华建集团、上海建科副职就是这个情况。
所以,了解了上海市管国企管理架构,你就明白华建集团存在“延链补链”的购并重组预期,类似国泰君安和海通、上海建科和上咨集团合并,4家都是市管国企,但不会存在科创板上市属性的上海微借壳一家市管国企的概率,简单说科创板IPO属性企业若能够借壳主板,那还需要设立科创板吗?至于上海国投,虽然形式上是大股东,但都是平级市管国企,上海国投是国资经营平台,不是产业经营集团,简单说前者都是参股投资,后者是控股经营,你说前者拿参股基金份额和股权,有多高的注资概率?以前上海国盛国资经营属性定位还不清晰时,资产规模比现在上海国投大,都无法完成对棱光实业(华建集团壳前身)二次注资?最后不得不将壳资源让与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华建集团前身,当时还是正局级单位,现在只剩下壳了,主体整体上市由华建集团延续)。所以,现在游资演绎的就是皇帝的新装!//@海风微抚1:回复@大牛无形2017: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即您说的上海电气总公司)是经营实体,定位上与上海国投完全不同,它是上海微的真正意义上的母公司,参与其经营管理。在这种治理结构下,正如您所说,它所持有的上海微股权不会划转给上海国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