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STH_
 · 江苏  

1. 几个水平很不错的宏观研究者和我有同样的感觉:目前我们正处于94年分税制级别的财税收支改革前夕。很多政策单独拿出来是讲不通的,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变动里才能看到每块拼图的意义,最近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拼图,但远不敢说自己预见了全景。很多行业政策都是give and take,某部分会获得更多利润,但从另一部分切回去,有些时候短期的一些行业利好或利空可能只是总帐本的一半。比如快递行业就是,统筹涨价、落实社保、税制改革,环环相扣。所以我持仓分散了非常多,原先基于单边逻辑的一些风险暴露也逐渐对冲掉,整体仓位更高了,但beta进一步下降到0.4-0.5左右。
2. 虽然财税很多东西看不清,但是几个方向我觉得是大概率的。一是生产环节税转向消费环节,改变地方政府过度鼓励生产导致产能过剩内卷的激励机制。二是各类资产税,比如股票的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向富人与资产征税是合理的。这俩应该都不会很快落地,但放到5-10年的长期视角,我觉得大概率会落地。假如未来两年有一轮经济复苏配合上资本市场阶段性过热,股票的资本利得税会是恰逢其时的冷却剂。三是线上线下经济的公平性,过去这么多年的线上线下零售都是以最优效率、最优化消费者利益的模式运行的,但并非最优就业、最优赋税。代入政府视角,线上零售最大的两个问题是挤压线下经济、各地争抢GDP/税。可能本地零售会是一种受益的解法?藏在即时零售背后的产销本地化才是我一直关注的影子。
3. 最近在重读一些几年前看过的宏观研究,今天翻到对本世纪初全球经济与中国制造的解析:21世纪初资源品大幅涨价的同时,全球通胀却没有攀升,主要是因为中国接入全球经济,用廉价劳动力换取制造业份额,牺牲了部分工业利润(相比其他国家的成本)。现在国内在做的反内卷改革恰好相反,修复境内制造业利润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向外输出一定通胀。
4. 对于资源类的配置我非常纠结,前几个月买入的时候并没有觉得那么好,更期待的是先对潜在的需求下降进行充分定价之后再进一步加大仓位,实际则在战战兢兢中迅速攀升。美国降息之后,美元的内外购买力会进一步平衡(我在今年初《广场协议四十年》那篇文章有解释美元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矛盾,是高利率与全球套利资金)。美元对外购买力下降,对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是会有冲击的:过去的经济体系建立在欧美作为核心消费者,向制造国购买商品,制造国向资源国购买资源完成循环。但确实很难在全球财政扩张+货币宽松的大环境下去假设衰退作为基线情景。可结构性的风险在那里,不会因为被忽视、乐观情绪趋同而消散,过去大部分危机也爆发于最乐观的时刻、而非最悲观的时刻。
5. 随着很多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内生性现金流的保护在迅速下降,而市场情绪变得更乐观。而我今年做的各种情景持仓压力测试可能比过去这些年加起来都多。面对矛盾与不确定性降低一些因子暴露,在这薄冰上谨慎地起舞。

浅聊反内卷与近期政策@STH_ :  浅聊反内卷与近期政策  看的行业比较多,所以能感受到这一次“反内卷”的力度和决心与之前不太一样,但没有确切想清楚最终的结果。先聊前置基本情况:
1. 国内经济与通胀情况,PPI比CPI、GDP更值得参考,因为几点:
(a)制造业承载大量就业,经济周期很多时候是制造业景气度周期;
(b)CPI受食品与能源波...